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造山者的憂患意識

李國鼎(1910-2001)。林一平/繪

紀錄片「造山者」讓觀衆認識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歷史脈絡。其中一位關鍵人李國鼎,片中着墨不多,只有兩句重要的話形容他。第一句出自張忠謀之口:「沒有他(李國鼎)就沒有臺積電。」第二句出自盧超羣的IBM老闆:「李國鼎瘋了纔會爲臺積電籌這樣的鉅額經費。」我曾與李國鼎先生有過短暫卻深入的互動,能感受李國鼎爲何願冒這麼大的風險,被IBM認爲瘋了。

一九九六年,我擔任交通大學電子資訊中心副主任時,正值中心大樓落成,由李國鼎先生題字。開幕當天,我有幸攙扶李先生進入會場並和他長談,那一刻讓我深深體會到一代宗師的風範。當時的李國鼎雖然年事已高,眼中卻仍透露着對臺灣科技發展的深切關懷,殷殷囑咐要有爲下一個世代設想的使命感。當時他早已預料到臺積電晶圓代工生根於臺灣的必要性,值得爲國運下這個賭注。

多年後,我榮獲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頒發的「李國鼎管理獎章」,及至二○二四年榮膺成功大學「李國鼎榮譽學者」,實深感榮幸,也讓我深刻反思李國鼎先生代表的精神內涵。「造山者」雖然詳細記錄了改變臺灣命運的經過,但我們更應探討的是,爲什麼李國鼎會有如此前瞻的思維?答案在於他的成長背景—抗戰時期的憂患意識。

李國鼎在中國戰亂期間求學,他是「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在一九三四年赴英國劍橋大學學習物理,並進入他嚮往的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接受原子物理與低溫物理的相關訓練。一九三六年後於皇家學會蒙德實驗室(Mond Laboratory)從事極低溫下的超導研究,並發表相關成果。

一九三七年當七七抗戰的消息傳來,李國鼎毫不猶豫地束裝返國、投入防空部隊,從理論物理走向實用科技。抗戰勝利後他參與沉船打撈、籌備造船公司,最終來到臺灣。

李國鼎那一代的財經團隊秉持孤臣孽子之心,不計政治與個人利益而爲國家鞠躬盡瘁。正是這種憂患意識,讓李國鼎不斷思考要爲下一個世代做什麼;他們培養人才、創造產業動力,最終促成了張忠謀回臺創辦臺積電,開創了臺灣電子產業的黃金時代。

然而,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時不禁要問,當年的「造山者」已成傳奇,我們這一代享受着他們創造的成果;但我們這一代可曾想過,要爲下一個世代創造什麼?更令人憂心的是,在美國壓力尚未全面到來之前,臺灣的「護國神山」臺積電就已被推向海外投資,協助美國「再製造業化」,這種戰略思維是否符合李國鼎等人的憂患意識精神?

「造山者」敘述的臺灣科技奇蹟並非偶然,而是源自於一代人深刻的憂患意識。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下,我們更需要繼承這種「孤臣孽子」的使命感,爲下一個世代的臺灣做出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貢獻。(作者爲前科技部代理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