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學習歷程:立意甚佳的X檔案

入學甄試所需繳交的「學習歷程檔案」,引發諸多爭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票結果】726大罷免完整開票數據看這裡

沒有任何教育政策堪稱完美,但最珍貴的是那份立意良善的初心,與謙沖自省的胸襟。唯有如此,與時俱進的制度才能持續帶來公平與幸福。儘管近期入學甄試所需繳交的「學習歷程檔案」引發諸多爭議與遺憾,我仍相信當初將其納入備審資料的動機,是出於善、止於善。若連這最基本的信任都蕩然無存,恐怕會限縮理性討論的空間,甚至還會拉近與惡的距離。

對未曾寫過學習歷程、僅經歷聯考的我而言,實難想像現在的高中生既要準備學測,又得撰寫反思與心得,日子勢必難熬。然而回想當年,若我能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紀錄挫敗與成就,不僅能深化理解,還可避免死記強背的苦楚,甚至可激發學習的興趣。

例如,高中時我曾百思不得其解:既然「減數分裂」的目的是讓染色體的數目減半,爲何還得先行復制,使其倍增?豈非多此一舉?若當時有撰寫學習歷程,或許我就能領悟:染色體倍增,是爲了先讓相近的同源序列得以互換,以利將遺傳的多樣性,代代相傳。

很可惜,一旦學習歷程要被評分,原本立意甚佳的教育政策即瞬間變調。試想,當一本學習日記需要接受考評,其寫作動機勢遭扭曲,甚至還有誇大造假之虞。在分數壓力下,原本爲了「鼓勵多元發展」、「促進自主學習」、「強化選才適性」所設計的自我論述,就可能演變成只爲爭取高分的「作文比賽」。

身爲大學教授,我也必須坦承:面對琳瑯滿目的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在時限壓力下拿捏評分標準,實爲沉重挑戰。即使我已力求公正公平,在按下送出鍵的前一刻,仍難免心存不安,擔心有誤判之虞。我相信,這也是許多評審老師的共同心聲。

當教育的善意淪爲形式主義,甚至衍生不公不義,務實的改革已刻不容緩。在集思廣益的討論過程,不少高中與大學教師都建議:既然學習歷程檔真僞難辨,彷如懸疑電視劇的「X檔案」,是否應調降其計分比重(目前至少佔比四十%),或僅作爲參考資料?甚至有老師主張重返聯考,用全面筆試來杜絕造假亂象,同時保護弱勢學生不致在「X檔案」的包裝比拚中,未戰先敗。

當然,也有師長提醒:聯考雖看似公平,卻也犧牲了許多不擅長筆試的學生。的確,有不少同學即使全年無休、埋首苦讀,仍屢試不順,最終信心全垮,鬱鬱寡歡。所幸多年後再相逢,幾位「倖存者」笑着告訴我:他們只是聯考卡關,後來轉個彎、繼續拚,仍舊闖出一片天。

面對學習歷程的存廢,目前尚難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任何考制可保證絕對公平,也沒有任何策略無需改進。我們期盼主事單位能持續傾聽師生的心聲,透過專業的檢討與溝通,讓學習歷程的評量更貼近人性、兼顧公平。若能洗去「X檔案」之冤,起初的善意定可更加彰顯。(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