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再尋國旅的春天
臺灣原住民文化與自然景觀,以及相關產業遺址得以轉化爲另類國旅品牌,包括定目劇之演出。郭瓊瑩/攝
郭瓊瑩
觀光署並非無作爲,惟過去只予業者最表層「補貼」及觀光客抽獎應急,卻未曾深入治本。出國旅行頻繁者均知國外旅行之樣態選擇性多元,依金額與期待效益有各種套裝行程。臺灣坐擁全球獨特生物、景觀與文化多樣性,可惜這些卻均非現今觀光基礎建設及行銷之政策重點。
如果只有一○一、夜市,這些均難以拓展迴流人次。「點到點」的友善服務必須跨部門合作連結,包括自機場、旅館提供可及的各種運輸接駁配套資訊與多國語言服務。國旅並非無優質之旅遊環境,惟價格上偏光譜的兩端,且CP值無法與海外相比。民宿幾乎均萬元起跳,四星級高達三萬元以上,過年期間更漲到離譜。飯店與園區外之整體旅遊動線、景觀品質與服務水平落差太大。
近來鐵道旅遊發展已大幅提升了品質,也帶動了山林及海岸之旅,期待未來更應有空中巡禮之行程。郭瓊瑩/攝
臺灣有絕佳的登山、賞鳥、觀星、品茗、衝浪、攀巖…等不同層級之多元旅遊環境資源。惟這些多由「愛好人士」自主發展,對於有規模有深度之生態文化探索之旅,仍有賴政府政策之引導、觀光基礎建設之優化、多元休閒專業技術及語言人才之養成,包括原住民嚮導國際化之賦權與賦能。
Formosa美景之再現,達悟船跨海之旅,環島跳島藍色公路、高乘載量現代化之海上游艇、小飛機與直升機觀景、觀山…,這些均有其特定受衆。惟全面性、前瞻性之旅遊經濟投資仍欠東風。國旅領銜業者又多以高端旅遊利潤考量,卻漏掉了國外多光譜旅客選擇之需求。鳴日號、海風號、福森號…,這些投資浩大高品質之旅遊體驗其服務乘載量有限。另因少子化,年輕服務人員短缺,開放這類階層之技術型移民尤須有長遠計劃,包括客制型之生態觀察外語導遊等。
臺灣的高山、森林、雲霧帶生態景觀與地景文化的多樣性,具世界級品質,可惜未妥適宣導。郭瓊瑩/攝
自南方四島到山海圳、高山型國家步道…甚而昔日合歡山寒訓基地之再轉型,以及系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蔣公行館」、「貴賓館」…均是活的觀光旅宿資產,而非只是靜態「文資展示館」。衷心期待國旅再尋新的春天。
(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