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我們都犯了留白恐慌症
彩繪畫滿,卻完全疏忽了原有地理、人文、歷史風貌的不可替代性。攝影/郭瓊瑩
凡在國內造訪風景名勝區、大型公共停車場者,對一排排漆滿高彩度、高明度、各種圖案與字型的遊覽車應該都不陌生。臺灣的車體組裝廠技術精湛,凡歐洲各大品牌的大巴車體一進口,就被改造成如花車般的車廂,包括內裝LED彩色燈光、佈滿珠子與華麗流蘇的窗簾。反觀國外,多數大巴爲了交通安全及容易辨識,卻多爲白灰或單色系,少許配些彩色線條。
在原住民部落,政府爲了表示尊重原民文化,許多公共基礎設施,如橋樑、擋土牆、護欄、路燈杆等,族羣文化圖騰彩繪盛行,有時卻錯置了各個族羣的特有圖騰。
各城鄉、市區道路上的變電箱也成爲彩繪天地,原來的灰色尚符合公共性與整備性等「公共設施」應有的色彩定位,曾幾何時展開了「美化運動」,各種花蟲鳥獸、山川河海景色,均被搬上變電箱的外衣,成爲一種便宜行事的「美化」。在各大景區,亦常見許多仿木、仿竹欄杆,漆成制式化而鮮豔之竹節、樹皮紋,於大山大水間反而顯得突兀又刺眼。
今日許多小學校園的圍牆,亦佈滿了翻制的學生畫作,宛若將連環漫畫攤開於街景中,各畫作的主題故事卻經常毫不相干。近來爲了衝各景點之打卡熱度,許多原來自然的海岸、山徑、湖畔,流行起擺置不成比例的公仔。一些老舊社區或人口瀕臨空心化的偏鄉老聚落,土牆磚牆上亦透過社區營造引入藝術家團隊,畫滿了各種故事、人物或地方特色景物,但明明實景近在咫尺。
在任何公共環境中,凡是人爲置入的改造或裝飾,必須考量周遭環境與人文風土的融合性,並與「天地山海」間保有緩衝留白的空間,方爲執行公共建設的智慧與美德。攝影/郭瓊瑩
這些「畫滿畫飽」之彩繪行動,具有很強的模仿感染力;或許看到基隆正濱漁港老街屋的色彩計劃(居民稱其爲彩色屋),故也想如法炮製。頓時許多地方開始快速模仿,希望成爲網路打卡熱點。殊不知,適切的色彩運用於大環境中,必須經過環境色彩調查,並向居民進行溝通訪談與多次工作坊、取得價值認同,再輔以科學色相分析與專業配色設計,其成果方能很自然地融入自然山水並相互輝映。色彩在空間中與任何裝置上,均需有留白的「天地」,使它得以在季節與日夜變遷中相互對話。也因此,河面、湖面、海面乃至天空,均是其藉以銜接「留白」的通關密語。
黑、灰、白是色相環裡的無彩色,不屬於任何色相、也不具備彩度,只有明度的差異,這三元素通常卻被認爲是配角而非主角。當人人都想把所做的事變成主角,那種填充到極限的貪婪慾望,無形侵蝕了我們對「原相」、「原風景」的認知與覺察力。
當我們習慣了充斥琳瑯滿目顏色的環境涵構時,我們害怕留白、害怕未填滿,割捨不掉全綵的景界。而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干擾我們的視覺影像,也漸漸侵蝕了我們的原知覺與真性情。或許,在地方建設的美感決策中,我們的城鄉環境應多些留白給大自然的天與地!
(作者爲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