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白沙屯媽祖進香的普遍良知

信仰是人類社會最心靈深處的安頓力量,當個人遭遇無法超越的生命經驗,宗教信仰能給予當事人心靈困頓的依靠。最近白沙屯媽祖到北港朝天宮進香,跟隨媽祖進香的信衆多達卅餘萬人;沿途提供香客服務及擺設香案迎接的信衆,不知凡幾。迎媽祖成爲臺灣宗教文化的一大盛事,信徒爭相追隨,政治人物也不免俗地前來參拜。

遠古時代,國家組織尚未成立前,部落巫師與酋長角色混爲一體。《三國志.魏書卷卅.東夷傳.倭人》記載:「倭國亂,相攻伐歴年,乃共立一女子爲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衆。」倭國女主卑彌呼「事鬼道,能惑衆」,說明女巫與君王爲混合角色。商湯要討伐夏桀前,聚民宣示非冒然興兵,力陳桀暴政,並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亦即「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去征伐」;上帝成爲發動戰爭的藉口,君王藉助人們對神的信仰。

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人感應說」,宣稱天子爲上天的代理人,天有異象乃君王失德、上天示警。一部《二十五史》,總計七十九位皇帝,下過二七○份「罪己詔」。雄才大略如漢武帝,在徵和四年(公元前八十九年)下〈輪臺詔〉承認失政,要與民休息。然而,罪己詔一下,就能使上蒼息怒,逃過災難?宋徽宗在金人圍城之際,下罪己詔、禪位,依然亡國被擄。北宋並非國無良臣良將,而是帝王昏庸、無力扭轉大局,罪己詔成爲「卸責詔」。

《舊約聖經.撒母耳記下》十一章第二節提到大衛王:「一日,太陽平西,大衛從牀上起來,在王宮的平頂上游行,看見一個婦人沐浴,容貌甚美。」他惑於美色,差人打聽,得知爲手下猛將烏利亞妻子拔示芭,詔寢懷孕;爲免被察覺,召回烏利亞要他回家休息,讓其得以夫婦行房,以掩過失。烏利亞信主,故以戰時與妻行房有違禮儀,宿於宮門前。大衛王知曉而又召見,賜酒使其糜爛而歸,他仍未與妻同寢。大衛王再生一計,派人送信給領軍將領約押:「要派烏利亞前進,到陣勢極險之處,你們便退後,使他被殺。」(撒母耳記下,十一章十五節)聖明如大衛王,犯下淫慾,百般用計掩飾己過,設計殺死良將,「但大衛所行的這事,耶和華甚不喜悅。」(撒母耳記下,十一章廿七節)

《詩經.周頌.小毖》留下一篇令人感動的自省:「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翻成白話是說,我記取教訓,免於後患;不可輕忽小草與小蜂,受毒受螫才知辛苦;我開始相信小鷦鷯,終會變成大惡鳥;國家不堪多難,如今我又陷入叢草之苦。「予」是周成王自身,這是他平定「管蔡之亂」後的自省。

白沙屯媽祖的鑾轎,不爲權力與財富者而停下,隨處爲弱小百姓、兒童、病患及苦難者駐足傾聽,這是最動人之處。「懲前毖後」這個成語,出自周成王誠懇的自省感言,有誠方能通神!宗教的存在永遠告訴世人,現世凡人即使擁有至高權力和財富,卻行不義之事;科技即使再進步,依然有超越世俗的公平正義法則,我們可以稱爲「神」或普遍良知,這纔是維繫人類文明於不墜的力量。(作者爲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