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天道在德不在力:劉伯溫怎看未來

人類社會普遍存在預測未來的慾望,下至庶民,上至廟堂之士、國家領導人,都難掩窺見未來的渴望。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不同時代的預言似乎滿足了集體焦慮與個人不安。媒體時常出現的著名預言者有印度神童阿南德(Abhigya Anand)、保加利亞盲人預言家巴巴萬加(Baba Vanga),俗稱「龍婆」。科技時代的廿一世紀,各項預言透過媒體普遍流傳,印度神童、盲人龍婆、諾查丹瑪斯(Nostradamus)的《諸世紀》(Les Prophéties)、李淳風與袁元天罡合著的《推背圖》、劉伯溫《燒餅歌》等預言,往往引發各方關注。

早在遠古兩河文明時代,人們使用飛鳥或者動物內臟來占卜吉凶。《聖經》記載:「因爲巴比倫王站在岔路那裡,在兩條路口上要占卜。他搖籤求問神像,察看犧牲的肝。」(以西結書第廿一章)巴比倫王除了求籤之外,也以做爲犧牲的綿羊肝臟,進行「肝卜」。羅馬帝國史學家特蘭克維魯斯(G. S. Tranquillus, ca.75-130)在《羅馬十二帝王傳》(De Vita Caesarum)記載着,某人透過「髒卜」預言凱撒將在元老院被刺,不論是否真假,「髒卜」的確延續到古羅馬。殷商時期甲骨文記載着無數卜辭,涉及征伐、狩獵、天候等,占卜成爲預測未來的萬靈丹。周文王被囚羑里,取蓍草折爲數段,演算八卦六十四爻,從中體驗人生道理與世事變遷,外物對應於自然變動,而有個人感悟,周代的人文思想,取代了商代人對未知世界預言的依賴。

研究者認爲,大家渴望知道未來,其實是出於集體焦慮的結果;當集體焦慮高漲,更加相信存在着超越的力量,能主導個人與集體命運,故試圖從中找到答案或指引未來方向。大時代預言是集體焦慮的結果,個人命運的預言出自於內心焦慮。有人堅信法國占星家與醫生諾查丹瑪斯準確預言AI的出現、教宗方濟各的去世,甚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臺灣民間流傳着兩部預測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國祚推移的預言書,分別爲《推背圖》與《燒餅歌》。

其實《推背圖》遲至元朝纔出現,《燒餅歌》據推測,可能出於明初或清代,或民國初年,兩書都是後人附會前人、幾經添修而成。《郁離子》纔是劉基給予政治人物施政和世人處事的建言。劉基,字伯溫,早年專研百家、精通天文,被讚許有諸葛亮之才,四十七歲寫作《郁離子》。劉伯溫初仕於元廷,剛正廉潔,有政聲與奇謀,遭忌不得志而隱遁。《郁離子》成書隔年,朱元璋迎請劉伯溫輔佐。「鬱」者,文采貌,「離」爲離卦,代表火,「鬱離」乃意味文明本身。

他在〈德勝〉一文中指出:「或問勝天下之道,曰:『在德。』何從勝德?曰:『大德勝小德,小德勝無德;大德勝大力,小德敵大力。力生德,德生力;力生於德,天下無敵。」他認爲領導人具備德行、善政才能贏得天下,「力」泛指力量或者權力,贏得天下在「德」不在「力」。當今全球各國正處於集體焦慮時期,或許憑藉着智慧的洞悉與對人性的堅信,才能撫平騷動不安的心靈。(作者爲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