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DNA夜未眠:抉擇與負責

這是一篇探討學習動機的文章。動筆前,我曾請教幾位學養俱佳、工作認真的前輩。不料,他們竟異口同聲地勸我別寫,理由很簡單:寫了沒用,還可能會得罪人。我察覺前輩們的語氣中已無「恨鐵不成鋼」的情緒,倒是充滿了「萬念俱灰」的無力。我之所以提筆,只因「救一個,算一個」。畢竟,這是教育理念最後的馬奇諾防線。

標題中的「DNA夜未眠」,指的是分子生物學常見的實驗安排。研究生可在下班前設好實驗,讓反應於夜間持續進行。隔天一早,即可接續操作。這種安排既能提早修正實驗,又能使進度維持不墜。我卅年前在臺灣學會這套做法,之後在海外待的研究所也見識到同樣的節奏。這已是實驗工作的基本打法,放諸四海皆準。然遺憾的是,雖然我在課堂上一再強調「DNA夜未眠」的重要性,但真正願意實踐的學生卻愈來愈少。我想,這也是前輩們感嘆的原因之一。

我原以爲這種消極態度僅限於生醫農領域,但透過訪談,方得知這個問題已蔓延到其它學門。誠然,專業的養成耗時耗力,且畢業後的報酬未必可觀,年輕人大可悲觀與抱怨。然而,若把悲觀化爲怠惰延宕,或將抱怨轉爲消極抵制,到頭來傷的還是自己。如果真的覺得選錯領域,應在失望後積極另謀它路;坐以待斃,只會讓自己的前途陷入困局。

不少老師鼓勵學生要「找回初衷」,但大多數的學生無動於衷。也有人提倡「活在當下」,但「當下」如果是壓力與痛苦,學生反而更想逃避,或只是原地踏步。還有些老師天真地呼籲同學們「走出迷惘」,殊不知對缺乏動機與自律的學生而言,這些話只是空洞的慰藉。與其喊口號,倒不如實話實說。其實,在科技發達與迅速變遷的時代,「初衷」本就可適時調整,否則只是自我設限。再者,誰不曾迷惘?誰不正在迷惘?老師們若能向學生坦承自己也常處在迷惘中,可能還會讓學生釋懷些。重要關鍵在於「動態迷惘」與「靜態迷惘」的差別頗大—前者雖心困但行不困,持續在摸索中前進,偶能撥雲見日;後者只會遲滯不前,永遠被困在原點。

因爲前輩們的「萬念俱灰」偶有「死灰復燃」的愛心火花,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若我們讓年輕人自由地去做抉擇,年輕人也應爲自己的抉擇,扛起全責。不論選擇「DNA夜未眠」,或是「DNA一夜成眠」,同學們都該爲自己的工作態度承擔後果,老師與老闆只能道德勸說與決定其去留,以維單位之工作士氣與效率。

本文標題的靈感來自愛情電影《西雅圖夜未眠》。片中男女主角時而猶疑不決,時而錯失機會,最後歷經波折,找到心之所愛。很寶貴的是,他們在迷惘中仍付諸行動。在現實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值此畢業季,期許同學們仍願在迷惘中認真摸索,爲自己的抉擇負責。(作者爲臺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