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漂流與醒悟
作者臨摹劇中巨型虎偶。林一平/繪
我最近在臺北國家戲劇院觀賞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舞臺劇。這場演出不僅震撼人心,更挑戰了感官與情緒,讓觀衆在短短兩小時內歷經一場心靈的漂流之旅。
原着小說講述一位名叫Pi的少年,在海難中失去家人,獨自漂流於浩瀚太平洋上長達二二七天。獲救後他敘述與一隻名爲理查.帕克的孟加拉虎共處於狹小的救生艇。這個故事既是寓言,也是對人性與信仰的深層探問。而要將這樣一段在大海與猛獸間展開的冒險搬上舞臺,難度相當高。
但這部作品成功將故事化爲舞臺藝術的高峰。巨型虎偶由多位操偶師協力演出,動作流暢細膩,呼吸、步伐甚至怒吼都真實到令人屏息。隨着劇情的推進,我幾乎忘了牠是木偶,而將牠視爲真正存在的猛獸。牠威嚴、危險、孤傲,卻又如鏡映出Pi內心的恐懼與意志,對牠產生敬畏。當牠飢餓虛弱時,又讓觀衆不自覺地投射情感。
舞臺設計巧妙運用國家戲劇院的燈光、佈景與機關變換,將空間幻化爲海洋、動物園、暴風中心與奇幻之島。這些場景之間的流轉流暢自如,不僅令人驚歎劇場技術,更讓觀衆身歷其境。場景轉換與情節節奏緊密結合,使觀賞過程毫無冷場。從人力操控戲偶到高科技的視覺投影,每一處設計都令人讚歎,每一幕都充滿張力與創意,將國家戲劇院的舞臺功能發揮到極致。
然而,這齣戲的動人之處並不僅止於視覺震撼,更在於情感的深度與哲思的觸動。我曾讀過小說,也看過電影,但在近距離的舞臺現場,更能感受角色的痛苦與掙扎。Pi的求生歷程不再只是文字或影像中的情節,而是一場我能感同身受的生命搏鬥。
劇中忠實呈現原着對「信仰與真相」的思辨。當Pi向調查人員說出兩種版本的生還故事時,不只見證他如何說服他人,更被迫回望自身選擇:我們願意相信什麼樣的故事?是殘酷的現實,還是理想化的寓言?這一刻,戲劇不再只是表演,而成了鏡子,映照出每一位觀衆對「真實」的定義。
《少年Pi》的旅程象徵的不只是個別少年的漂流,更是所有人在面對失落、孤獨與恐懼時的生存圖譜。Pi所經歷的,不過是人生荒海的縮影。而那隻猛虎,也許正代表我們心中無以名狀的情緒,那是憤怒、悲傷、恐懼,甚至是對自身極限的挑戰。
《少年Pi》的「生存寓言」與「信仰考驗」如同《白鯨記》(Moby-Dick);而其「不可靠敘事」的結構,則更貼近心理懸疑小說《禁閉島》(Shutter Island)。在這出文化饗宴,我們彷彿與Pi一同航行,在不確定與希望間掙扎。那不只是對一場精湛演出的讚賞,更是對一段靈魂旅程的迴應。
演出結束、燈光亮起,我靜靜走出國家戲劇院,心中卻仍在漂流。這齣戲沒有告訴觀衆答案,而是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當現實與想像交會時,我們究竟選擇相信什麼?或許,就如同Pi所做的選擇一樣,真相不只是事實的呈現,更是我們賴以存活的信念。
(作者爲前科技部代理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