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關於「要飯說」的正解

身兼嘻哈歌手及民進黨立委助理楊舒雅的「合法要飯說」引起網路社會的炎上,凸顯了某些藝術創作者已習於接受政府補助,怯於面對市場。

我想討論的是,這「閉圈文化」有解嗎?文化內容策進院(簡稱文策院)於二○一九年成立,爲文化部轄下的行政法人,企圖比照韓國「內容振興院」模式,創造娛樂影視界的「臺流」。然六年下來,電視臺已不投資臺劇,Netflix每年的購片量亦屈指可數。

文策院爲何無法達成創立初衷,乃「臂距理論」在臺灣無法適用之故。一篇碩士論文顯示,目前官派董事幾近三分之二,年度收入皆靠政府公務預算或專案補助,故無法維持適當的臂距,形成專業甚至業務重疊。

例如,在「黑潮計劃」下,文策院只會投資那些已取得文化部補助的案件,形成第一層迴圈。而擔任文化部審查補助的委員長期都是固定的人,甚至是今年A投案A迴避,明年換B投案B迴避的互利現象,形成第二層迴圈。審查標準又是「以呈現臺灣歷史及時代縱深戲劇優先投補」,直接刪除不想拍政治正確題材的提案,是爲第三層迴圈。故臺灣影視作品這幾年呈現的問題是:高度題材重複、表現手法單一。

同時,文化部要獎勵具國際性之創作,又要「臺灣優先」,剛好是本質矛盾的命題。例如公視斥資一億五五○○萬製作的《斯卡羅》,在收視率及Netflix點閱率都雙殺;國外觀衆抱怨看不懂,國內觀衆則認爲不復曹瑞原《一把青》的戲劇張力。

即使在國內以二.六億票房奏捷的《返校》,Flixpatrol平臺資料顯示Netflix僅在臺灣及香港播放,放映積分只有十,收視排名第一八八。

而在中國大陸票房達廿五億臺幣的《周處除三害》,雖被某些「臺灣優先」影評人酸爲充滿暴力與神棍的「靠片」(cult movie),卻在臺灣、香港、南韓、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沙烏地阿拉伯等地Netflix平臺播放,在臺灣及香港積分別爲五九三和五二四,排名皆爲第一名;可見人性題材遠比「臺灣優先」觸動人心,也更國際化。

影視人面對「三層迴圈」,也發展了獲利公式;亦即實際拍片成本壓在政府投補總額下,再加上人情包場的票房收入,即使版權微薄也不會虧本。例如,預計今年上映的影集《零日攻擊》,號稱總製作成本二億五九二一萬元,只要實際花銷不超過政府投補的一億一三○一萬元,都是現賺。

要破除「三層迴圈」的解方,在於引進預售(presale)制度。若是商業影視,申請政府投補須出具發行商、電視臺或影音平臺的版權預購證明,並於作品上映後才得請領投補金額,以強化影視業者面對市場的誘因,不只是向政府(合法)「要飯」。

時值文策院第二屆董事任期屆滿,電影人出身的李遠部長,應對於如何振興臺灣影視產業有深刻的見解,也應找適合的人掌舵文策院、執行其想法,期待小野的「臺流」!

(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