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川普的麥金利政治傳承
第廿五屆美國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1901)。圖/林一平繪
林一平
川普在第二任期首日簽署行政命令,將北美最高峰「迪納利山」(Denali)重新命名爲「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他表示,這是爲了「將偉大總統威廉.麥金利的名字恢復到這座山峰上,這是它應該在的地方,也是它所屬的地方」。川普的就職演說用整整兩段話,表達對第廿五屆美國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1843–1901)的欽佩,稱讚麥金利「通過關稅使我們國家非常富有」,並將山峰命名做爲政策傳承的象徵。
然而,改名引發了包括阿拉斯加州共和黨參議員在內的多方批評,認爲這一決定忽視了當地原住民語「迪納利」的文化意涵,並激化了關於美國曆史記憶與地方自治的政治辯論。歷史上,「迪納利山」的名稱曾經多次更改,從原住民語改爲紀念麥金利的名字,再於二○一五年恢復原名,而川普的行政命令則再次改變這一歷史。
川、麥兩人都奉行鷹派外交政策。麥金利發動美西戰爭,藉由武力擴張美國影響力;川普則以威懾手段達成類似目標,在第一任期內避免直接發動戰爭,但仍以強硬政策對其他國家施壓。這種外交政策的相似性反映了他們對美國全球地位的共同關注。第二任期上任第一天,川普提出收購格陵蘭的計劃,進一步體現其擴張理念。
這種領土擴張的思維並非始於麥金利,而是追溯至美國第十一任總統波爾克(James K. Polk)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思維。該政策主張美國的擴張是不可避免且正當的,併爲後來的總統提供了歷史和意識形態上的基礎。
麥金利深受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摩根財團(J.P. Morgan & Co.)等大財團影響,而川普的身旁則有馬斯克(Elon Musk)等人。這種財團影響力的延續,反映了美國政治中資本與權力的緊密關係。麥金利在國內推行有利於財閥的政策,例如派遣聯邦軍隊鎮壓愛達荷州罷工的礦工,展現了他對工會運動的保守態度;而川普則通過填補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席位,任命堅定的工會破壞者,並採取了一系列限制工人組建工會和爭取更好合約的政策。
麥金利於一九○一年被一名無政府主義者暗殺,川普則在二○二四年第二次選舉期間遭遇暗殺未遂。這兩起事件反映了美國政治中的極端主義和暴力威脅。他在總統就職典禮上表示:「我因上帝的拯救而逃過刺殺」,並相信自己是「天選之人」。川普將自己與麥金利相比,認爲自己的氣場更爲強大。
麥金利的高關稅政策,如「丁利關稅法案」(Dingley Tariff Act),在保護美國本土企業和提高商業利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導致農民和工薪階層的成本上升,加劇了財閥與普通民衆之間的經濟不平等。這種政策的負面效果在當代仍具有參考價值,值得警惕。川普的政策是否會如麥金利一般,在短期內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加劇貧富差距?這仍需時間來驗證。
瞭解川普心路歷程,臺灣應覺悟,過去和美國的互動方式已行不通了。我們已準備好籌碼,要上談判桌和美國談關稅問題了嗎?(作者爲前科技部代理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