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生態混養”讓鯿魚養殖質效雙升

來源:農民日報

走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餘年農林生態發展有限公司的標準化鯿魚養殖基地,只見395畝鯿魚塘整齊劃一,一尾尾鯿魚在清澈的池水中穿梭遊弋,池邊不見雜物堆積,還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岸邊增氧機規律地泛起水花。

這是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近期推廣的“鯿魚綠色安全養殖模式典型案例”之一。據瞭解,該公司通過改造池塘基礎設施、優化養殖技術、構建魚病防控標準化流程,採用池塘混養的方式,不僅實現了年產近500噸高品質鯿魚的目標,更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水產養殖新路徑。

鯿魚作爲我國大宗淡水魚的重要品種,具有食性廣、生長快、出肉率高、味道鮮美等特點。但傳統養殖模式長期面臨藥物殘留、水質污染、病害頻發等痛點。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江蘇餘年公司用實踐給出了答案。

被該公司負責人顧曉明戲稱爲生態養殖“樣板間”的鯿魚養殖塘中,鯽魚、鱅魚、鰱魚與鯿魚和諧共處。不同魚種有效利用了不同水層資源,鰱、鱅魚還能通過濾食藻類、浮游生物減少水體富營養化的情況,降低藍藻暴發風險。

“我們根據出魚時間動態調整放養密度,通過彈性管理讓養殖週期更契合市場需求。”顧曉明解釋,魚苗一般在冬季或春季且水溫穩定在12℃以上時放養。根據出魚時間不同,放養苗種規格與密度也是不同的。

若鯿魚夏季出售、其他魚類冬季出售,放養苗種的規格要偏大些,每畝池塘可放養120~150克的鯿魚1500尾,配上100~125克的鯽魚1200尾、180克左右的鱅魚50尾、100克左右的鰱魚15尾。若所有魚類冬季集中上市,苗種規格就可以小一些,每畝池塘可放養50~80克的鯿魚1500~1800尾、40~50克的鯽魚800尾、150克左右的鱅魚70~80尾、100克左右的鰱魚15尾。

“鯿魚養殖要着重注意養殖條件、池塘準備、魚種放養時機、養殖管理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顧曉明告訴記者,鯿魚對水質的要求頗高,偏愛清澈、溶氧充足的水體。

爲了實現綠色養殖,該公司對養殖池塘進行了標準化改造,改造後的池塘爲長方形,池深2.5米以上。爲了更好地調控水質,公司不僅安裝水質智能監測設備,還爲每10畝池塘配備了2臺1.5千瓦功率增氧機、1臺自動投餌機,並加裝了微孔增氧設備,實現了全標準化流程。

“過去養殖戶清塘全憑經驗,很可能發生清塘不徹底的現象,影響水質。爲此,我們設置了嚴格的清塘流程。”顧曉明說,爲防止敵害、蟲卵進入池塘,公司在池塘進水口設置60~80目雙層篩網,池塘準備時還要排乾池水,僅保留10釐米左右的淤泥,平整池底並曬至龜裂,促進底泥中有害物質分解。同時,每畝池塘用100~150公斤生石灰清塘,一週後池塘注水並肥水,培育有益藻類,增加水體溶解氧。

在養殖管理中,該公司還設計了堅持“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四定”投餌原則,在投喂鯿魚配合飼料時,還要根據魚體在生長期或是越冬期,設置不同的投餌頻率和投餌量。顧曉明介紹,生長高峰期每週都要抽檢魚體健康狀況,定期進行水體消毒,避免發生大規模病害。

“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實踐,讓更多養殖戶看到綠色發展的可能性,來促進鯿魚養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顧曉明望着波光粼粼的池塘說。(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春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