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科技賦能 助力小麥提質增效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6月7日,在薛店鎮獅子口村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基地專業合作社千畝小麥迎來豐收,微風拂過,麥浪翻滾,金黃的麥穗顆粒飽滿,大型收割機在田間轟鳴作業,來回穿梭。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利峰通過科學管理、技術賦能,小麥產量逐年遞增,王利峰臉上笑開了花。
小麥高產,科技當家。今年52歲的王利峰,2013年開始流轉土地種小麥,其間通過年年參加縣農廣校的培訓、跟隨觀摩團外出學習、找專家學習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嚐到了科學致富的甜頭。2015年又流轉土地300餘畝,並註冊成立了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隨後不斷擴大規模,帶領村民發展優質專用小麥1100畝,成爲當地有名的科學種糧能手。
“今天咱這收的都是鄭麥139,是咱省農科院還有市農科院聯手在咱這創建的四優四化高產創建示範區。今天收這三畝地,是實打實的。咱這不管是穗形還是顆粒的飽滿度都達到了之前預測的標準,以後能讓廣大羣衆都參與這個科學種田上。實現咱的高產高效,都有一個豐收的好收成。”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利峰說。
種好種子是保證高產的第一步。該合作社種植的小麥有鄭麥139、平麥16等30多個品種。王利峰採用了精量播種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氮肥後移等精細科學技術,並依託省、市農科院技術指導,在小麥生長的關鍵期精準施策,有效應對了乾旱、倒春寒、病蟲害等不利因素,確保小麥穩產高產。
今年,省、市農科院進行實地實測,經過面積丈量、收割、稱重、水分測定等環節後,最終驗收結果顯示“鄭麥139”實際畝產達到1450斤,再次刷新了個人種植紀錄。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那個王利峰的種植專業合作社,身後這一片小麥示範基地是我們平頂山農業科院承擔了河南省優質特色項目小麥專項的一個小麥示範項目,一個示範基地。王利峰承擔這個項目以來,主要是進行了一個氮肥後移的一個種植技術,以及綠色防控病蟲害的一個技術的一個示範和技術推廣,從目前來看,示範區小麥長勢很好,今年利峰在示範區管理十分精細。在每個小麥的生育期需水需肥的時候都提供了很好的水利條件,咱今天來到這兒主要的目的就是對這個示範區的小麥進行實收實測。從目前總體來說,這個產量應該是比較可觀的,高於當地的平均水平。”平頂山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省優特小麥專項任務負責人王二偉說。
如今,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已覆蓋全縣5個鄉鎮,還輻射帶動了周邊的汝州市和寶豐縣的羣衆,涉及土地面積近2萬畝。王利峰引進的小麥新品種已推廣1.6萬餘畝;引進的增施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糧食產量。帶動周邊羣衆共同發展優質小麥種植,統一提供種子、技術指導和銷售渠道,幫助農戶實現增收。(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陳燕 李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