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集成電路企業一季報“交卷”:國產替代與需求復甦驅動業績延續高增長態勢
財聯社5月9日訊(記者 崔銘)截至5月9日,科創板110餘家集成電路行業公司均已完成一季報披露,合計實現營收721.82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歸母淨利潤44.79億元,同比增長73%。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隨着自主可控持續推進,以及下游AI、物聯網、消費和泛工業需求逐步恢復,行業收入、利潤大幅增長,延續去年第四季度的增勢,芯片設計、半導體設備、晶圓製造等領域表現亮眼。
芯片產品公司業績穩增,龍頭企業經營向好
芯片產品環節業績增長顯著,服務器、CPU等通用芯片、光芯片公司呈高速增長態勢。2025年第一季度,70餘家芯片產品公司合計實現營收309.69億元,同比增長24%,超7成公司營收增長;實現歸母淨利潤20.56億元,同比增長126%,超半數公司淨利潤增長。
消費類芯片延續良好復甦態勢,營收、淨利潤同比均實現正增長,泰凌微(688591.SH)等11家公司實現利潤翻倍增長。其中,頭部Soc、顯示驅動芯片以及部分電源管理芯片產品公司表現最爲亮眼。
具體來看,思特威(688213.SH)在智能手機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實現爆發式增長,一季度公司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08.94%和1264.97%;恆玄科技(688608.SH)受益於智能可穿戴市場持續增長以及國補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一季度實現營收9.95億元,創單季度歷史新高;實現歸母淨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590.22%,環比增長11.18%。
受AI算力拉動,服務器、CPU等通用芯片、光芯片公司也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典型如瀾起科技(688008.SH)受益於AI產業趨勢對DDR5內存接口芯片及高性能運力芯片需求的推動,一季度營收、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爲66%、135%;光芯片企業仕佳光子(688313.SH)憑藉多款產品的量產突破以及海外泰國工廠的產能爬坡,實現營收、淨利潤同比增長121%、1004%。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對算力需求的帶動,與美國關稅政策下國產替代進程的推進形成共振,驅動多家芯片設計龍頭企業迎來快速發展機遇。
2025年第一季度,科創板芯片設計企業A股市值第一的海光信息(688041.SH),DCU產品快速迭代、收穫客戶認可,在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長的同時,期末合同負債高達32.37億元,創歷史新高;市值第二的寒武紀(688256.SH)積極助力人工智能應用落地,自2024年第四季度起連續兩個季度實現盈利,期末存貨達27.6億元,環比增長56%。
晶圓製造與設備領域產能、訂單傳遞積極信號
受益於產業鏈在地化生產趨勢延續、消費、汽車等多領域市場需求復甦,中芯國際(688981.SH)、華虹公司(688347.SH)等4家科創板晶圓代工企業產能利用率均保持飽滿狀態,實現產銷兩旺的良好局面。
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已接近九成,一季度實現淨利潤13.6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6.5%。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一季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已看到各行業,包括工業和汽車領域觸底反彈的積極信號,產業鏈在地化轉換也繼續走強,更多的晶圓代工需求迴流本土。
兩家主營特色工藝晶圓代工的企業也延續2024年以來的業績回暖趨勢。受益於OLED顯示器市場需求增長,晶合集成(688249.SH)一季度實現收入25.68億元,同比增長15.25%;歸母淨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70.92%。全球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以及車規級功率器件、傳感器在地化生產需求的全面爆發,帶動芯聯集成(688469.SH)實現盈利進程的全面提速。
在晶圓製造的上游環節,半導體設備收入端也呈現加速上升勢頭。數據顯示,10餘家科創板半導體設備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78.07億元,在去年同期高基數的基礎上,同比增長31%;超八成公司營收同比增長。
這之中,中微公司(688012.SH)、盛美上海(688082.SH)等公司受益於充足的訂單儲備與高效的產品導入,實現營收、淨利潤雙增長,相關公司產品和訂單結構也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