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秦始皇陵地宮有多大? 央視節目公開驚人內幕
圖爲秦始皇陵封土。 (圖/新華社)
秦始皇贏政(西元前259年至西元前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史書記載,他的陵墓中有山川大海與各式奇珍異寶,引起人們高度的好奇心。而根據大陸考古隊探測發現,秦始皇陵的地宮爲石質結構,墓室長約80公尺、寬約50公尺,高約15公尺,範圍相當大。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爲燭,度不滅者久之」。
大陸央視YouTube頻道「CCTV紀錄」於12日上傳《探秘秦始皇陵·陵之永固》,當中介紹,2003年大陸進行「863計劃」時,曾對秦始皇陵進行20多種高科技物理探測手段,當時首先發現,秦始皇陵封土地下有一個東西長170公尺、南北寬145公尺,深約35公尺的地下空間,且發現該空間有一層青石結構,這與秦人多以木槨下葬有所不同。
而在前述石質結構內部,還有一塊東西長約80公尺、南北寬約50公尺,高15公尺的空間,考古人員推測,這可能就是秦始皇陵墓室範圍。節目指出,2010年西安市閻良區居民在當地的石川河挖砂時,挖出一塊長2.11公尺、寬0.69公尺、厚0.6公尺,3面刻有63個小篆文字的石塊,文字提到「石堂」、石塊本應被安裝在石堂右中部等資訊,說明秦始皇陵地宮確實爲石質。
對於史記「以水銀爲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節目指出,經過多次勘探檢測,秦始皇帝陵封土之下,尤其是地宮一帶的水銀含量明顯高於周圍,但這些水銀已何種樣態存在於地宮之中?是否有「百川江河大海」?目前仍難以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