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揭密》「江口沉銀」挖到蜀王金印!慘被支解疑作這用途

圖爲「江口沉銀」出土的「蜀」字金印殘塊。(圖 / 新華社)

圖爲「江口沉銀」出土的「西王賞功」金幣。(圖 / 新華社)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爲明末民變首領之一、「大西」政權皇帝,以濫殺無辜聞名,1646年他攜帶寶藏逃離成都時在四川彭山遭擊敗,導致大量寶藏沉入岷江中,史稱「江口沉銀」。自2016年起,考古隊多次在當地進行發掘,出土包括金契合銀器在內的大量文物,其中甚至包括明代蜀王的金印「蜀王之寶」,可惜的是,金印遭到切割支解,可能被重新鑄造爲大西國的金幣。

大陸央視YouTube頻道「中華國寶」15日上傳節目《探索·發現 世紀考古發現第7集》,介紹「江口沉銀」的考古,當中提到,「江口沉銀」事件發生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當年張獻忠的軍隊與南明軍隊發生惡戰,載運寶物的船隻沉入江底,到了300多年後的2015年,陸續有當地民衆打撈到大金錠、大銀錠,考古隊於隔年歲末趁着枯水季展開考古發掘,陸續出土3萬多件文物,隨後在2017年底進行第二次發掘。

節目指出,在發掘出土的金器中,有塊刻有篆書「蜀」字的金印殘塊,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劉志巖指出,親王使用的印章名爲「寶」,一般刻有4個字,而在「蜀」字金塊發現地點附近,還發現「寶」字金塊,因此「蜀」字金塊應是明代蜀王之寶的一部份。而按照《明使》紀載,明代親王印章的規制爲邊長5寸2分,相當於現在的10.4釐米,「蜀」字金塊是金印的4分之1部分。

節目提到,張獻忠攻入四川后,對蜀王官邸大肆掠奪,除了前面提到的金印,他還奪走大量明代冊封藩王的金冊,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的發掘中,發現許多屬於皇室的金冊,劉志巖說明,金冊是每代藩王都會有的封冊,當年蜀王官邸中可能有歷代蜀王的金冊,相較之下,由於是傳襲,蜀王之寶只會有一枚。

劉志巖提到,蜀王之寶、金冊之所以會被大卸八塊,可能是因張獻忠把這些金器當錢花,節目指出,單就至尊的皇家概念,即使在明朝,蜀王之寶也是價值連城。此外,節目介紹,除了金冊、蜀王之寶,考古隊還發現一塊刻有「榮」字的金塊,這可能是湖南榮王的印信「榮王之寶」,當時張獻忠支解分割這些金冊、金印後,可能將它們熔燬、重新鑄造爲大西國的「西王賞公」金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