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住美中貿易戰壓力 紐時:3原因讓北京不先低頭

紐時指出,對美貿易僵局讓中國付出了代價,但北京當局因應得宜,所以不需率先讓步。(美聯社)

今年的美中貿易戰高潮迭起,雙方第四輪談判於15日落幕,但明確進展不多。美國財長貝森特表示,雙方一個月後可能會再上談判桌。

紐約時報報導,在其他國家爲降低輸美關稅而急忙因應川普協議要求之際,中國卻能維持自己的步調。紐時指出,對美貿易僵局讓中國付出了代價,但北京當局因爲做到了以下這幾點,在設法因應的同時,不需率先讓步:

一、提升對其他地區出口量

中國對美出口今年來下滑約15%,但今年到8月爲止,中國對全球貿易順差由去年同期的6126億美元,擴大至7858億美元。中國對東南亞、非洲、拉美和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更是遽增,不僅中廠電動車(EV)大舉搶攻歐洲和東南亞的新市場,價格相對極爲優惠的太陽能板,也在非洲市場大受歡迎。

這是中國醞釀多年的策略,也就是過去十多年來,在全球開發中國家投資興建基礎設施。這讓中國在這些如今日趨關鍵的地區建立經濟合作關係、發揮影響力,將貿易重心由美國轉往全球各地。

二、試圖壓制國內經濟弱點

中國出口大增,掩蓋了國內其他經濟面向的弱點,包含低迷的房市、疲軟的消費支出、青年失業和急遽惡化的通縮惡疾。不過,中國有辦法嚴加控管媒體和網路,防堵關於美中貿易戰對本土經濟衝擊的輿論。

三、找到施力點

對中國而言,美國依舊是最大、最繁榮的消費市場,關稅恐致中企流失顧客。但中國過去數月來也向美國清楚表明,強硬態度將招致何種風險。

川普4月宣佈對中課徵大規模關稅不久後,中方暫停對美出口稀土和磁鐵材料,以此報復。儘管中國6月在貿易談判中同意恢復稀土出口,但部分美企仍苦於取得足夠供給。

北京傳遞了清楚的訊息:中國手中也握有大量籌碼,且不會害怕使用。近期中國也透過抵制美國黃豆施展拳腳。中國購買全球約六成黃豆,是美國黃豆農民的重要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