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拓國貨潮品新空間

非遺潮玩熱銷市場、國潮服飾引領風尚、國貨潮牌亮點紛呈……在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一系列國貨潮品不但更好滿足了國內市場高品質、個性化消費需求,也爲海外市場注入中國力量。日前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強化消費品牌引領”“開拓國貨‘潮品’國內外增量市場”等要求,爲國產品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指引。

近年來,越來越多國產品牌以文化爲產品賦能。《2024年中國國潮經濟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爲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相關市場規模達2萬億元,預計2028年將突破3萬億元。但面對廣闊的市場,不少國產品牌仍存在設計同質化、合作壁壘多、爆款週期短、品牌建設弱等問題,還需在文化挖掘、產品質量和資源合作等方面多下功夫。

“潮”的本質是守正創新,文化創新力是潮品的核心。當前,市面上氾濫着一些“僞潮品”,貼上龍鳳紋樣、京劇臉譜佯裝有文化,聯名非遺代表性項目、地方文旅只是套層外皮,既損害了國貨潮品的市場形象,也破壞了文化創新的健康環境。相較於一般產品,潮品所蘊含的人文底蘊、美學價值、精神共鳴,凝聚着文化挖掘、設計製造等各環節的智慧與心血,讓作爲載體的產品更具吸引力和價值感。比如,有的服裝品牌通過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業研究團隊合作等方式,結合市場需求對非遺、文物等元素進行重構,既讓文化與產品因創新而共生,也爲品牌增添了活力。

暢銷不能靠噱頭,潮品必須是“硬貨”。小到玩具、大到汽車,不少國產品牌在文化設計方面頗具匠心,但也有些企業一味跟風、追求熱度,推出一系列“限量款”“定製款”進行炒作。若是在打造潮品的過程中忽略產品本身的品質,讓潮品成了“水貨”,無異於捨本逐末。爲此,必須紮紮實實以產品質量爲根本,結合產品實際功能融入文化元素,強化品牌引領力。

市場總有潮漲潮落,合作更能迎潮而上。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產品牌要不斷開拓市場空間,只有辨識度強、附加值高的國貨潮品,纔能有效提升市場競爭力。爲此,既需精準把握國內外消費者的需求差異,也要深入研究國內外市場情況,在理性尋求增量的同時聯手共贏。比如,國產品牌可在承接潮品海外訂單的基礎上,以授權合作等方式長遠佈局跨國文化IP,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再如,日前中免集團與多家國潮品牌簽約合作,依託全球渠道網絡、供應鏈管理等資源,爲國產品牌與全球市場深度融合提供助力。

隨着消費者的需求不斷變化,只靠個別潮品的一時火爆,難以形成長久的品牌口碑。在文化根脈上守正創新、與時俱進,才能以文化創新力讓國貨潮品“獨佔潮頭”。堅守文化價值、長期主義和產品品質,定會有越來越多國產品牌在國內外市場脫穎而出,茁壯成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覃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