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功能繼續拓展,“適度寬鬆”打開操作新空間

“適度寬鬆”打開貨幣政策操作新空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重申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提到“適時降準降息”。此外,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

這一定調延續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適度寬鬆”的表述。

對於“適度寬鬆”的內涵,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日前明確闡釋,主要體現在總量、結構、政策傳導以及匯率四個方面。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下,2025年全年降準、降息均有空間。與此同時,預計今年結構性工具也可能存在降息空間,並將進一步便利科技、消費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相關領域融資。

重申“適度寬鬆”

從總量上,今年,中國貨幣政策取向是支持性的。考慮到今年外部衝擊加劇以及穩增長任務,市場分析預計,貨幣政策後續將逐漸向“適度寬鬆”迴歸。

去年,美聯儲連續降息3次共100個基點,但其政策利率仍處於高位,貨幣政策的狀態依然是限制性的。相比而言,人民銀行連續幾年多次降準降息,中國貨幣政策的狀態是支持性的,總量上比較寬鬆。

潘功勝稱,今年,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平均爲6.6%,還有下行空間。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爲,“擇機”強調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審慎評估,注重保留政策空間,“適時”更強調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及時響應,偏向主動調節的及時性。從降準的視角看“適時”的選擇,核心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維護銀行間流動性市場的合理充裕,考慮到政府債集中發行增多,央行或通過降準提供流動性從而平滑資金面的較大波動;其二,短期看匯率是央行降準的重要考量。

爲了讓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更好發力,不僅需要暢通貨幣政策傳導,而且需要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打好政策“組合拳”。

對於今年的財政政策,財政部部長藍佛安日前指出,“更加積極”是多年來首次出現的一個詞,可以理解爲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在落地執行中,今年的財政政策體現出五個“更加給力”,包括赤字安排、支出強度、政府債券規模、轉移支付、重點領域保障等。

市場分析認爲,財政政策要做到“更加給力”,也需要貨幣政策的配合,最終爲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有效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運金表示,接近14萬億元的廣義財政赤字規模需要貨幣政策予以更加積極配合,維持市場流動性充裕,滿足政府發債與銀行信貸的資金需求。全年有望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1個百分點,釋放1萬億~2萬億元市場流動性;通過短期工具靈活有序調控貨幣市場資金,滿足實體經濟企穩回升過程中較大的增量資金需求,必要時央行會果斷重啓國債購入或加大買斷式逆回購等操作。

結構性政策“精準”支持

除了總量功能之外,今年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功能將繼續得到重視。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優化和創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落實無還本續貸政策,強化融資增信和風險分擔等支持措施”,以實現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定向支持。

“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提供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資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間。同時,綜合運用公開市場操作、中期借貸便利、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利率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充裕,降低銀行負債成本,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潘功勝稱。

此外,潘功勝還表示,研究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融資、促進消費和穩定外貿。用好支持資本市場的兩項貨幣政策工具,與證監會探索常態化的制度安排,支持資本市場穩定發展。

在市場看來,這一表態意味着,一方面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迎降息;另一方面,今年還將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促增長、優結構。

“考慮到今年促消費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不排除後期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促消費定向政策工具的可能。”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也認爲,下一步,相關部門可能研究出臺對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支持性政策,比如創設支持提振消費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發放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給予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消費信貸的實際利率和費率。

王運金則表示,將更加重視政策的結構性功能,預計會繼續創新更多結構性金融工具,增加專項再貸款規模、降低再貸款利率,向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將爲股票市場的發展帶來更大、更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將進一步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加快改善市場預期,增強穩增長信心。

LPR報價或進一步下調

在經歷了去年有力度的降準、降息、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之後,市場對基調調整後的寬鬆預期較高。不過,年初以來債市出現搶跑苗頭。

可以說,開年以來貨幣政策受人民幣匯率偏弱、商業銀行淨息差收窄、防止資金空轉等因素掣肘,寬鬆空間受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統籌政策制定和執行全過程,提升政策目標、工具、時機、力度、節奏的匹配度。出臺實施政策要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提高政策實效。

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宏觀政策方面,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預計政策實施節奏或前置。“降準降息操作節奏或前置。”

特別是年初兩個月物價走勢偏弱,再度讓市場對貨幣政策儘快發力充滿期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2月份CPI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0.7%。

“CPI同比低於預期,降息降準能早則早,寧早勿晚。”明明強調。

回溯去年,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效果較爲明顯,其政策效果在今年還將持續顯現。202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的同比增速都在7%~8%之間,高於名義經濟增速約3個百分點,融資成本也處於歷史低位。

央行兩次降低政策利率,並引導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2024年12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爲3.43%,同比下降0.36個百分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爲3.11%,同比下降0.88個百分點。這些利率均創歷史新低。

潘功勝日前在金融支持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經濟的金融資源投入,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充裕,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會在今後較長時間內保持在低位水平,爲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從政策預期上來看,王青認爲,企業和居民貸款利率都有較大下調空間。在物價水平偏低的背景下,預計2025年中國人民銀行會繼續實施有力度的降息。此外,包括支農支小再貸款、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保障性住房再貸款等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利率也會適時下調,進而引導企業和居民融資成本全面下行。2025年,不排除通過較大幅度引導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行的方式,繼續對居民房貸實施較大力度定向降息的可能,這是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