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適度寬鬆擴內需

今年以來,貨幣政策基調轉爲“適度寬鬆”。5月初出臺了全面降準和降息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從政策效果看,社會流動性加快擴張,社會融資成本進一步下降。在更加積極有爲的宏觀政策助力下,我國無懼外部“風高浪急”,上半年經濟運行頂住壓力穩中向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成效。

貨幣政策有力支持“穩增長”。穩固的經濟底盤和穩定的經濟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作爲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手段,貨幣政策通過運用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性利率等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社會融資規模和市場利率等中間目標,進而影響經濟活動,達到保持貨幣幣值穩定以及促進經濟增長的最終目標。2011年至2024年間,我國貨幣政策均保持“穩健”基調。從實際操作看,穩健的貨幣政策在操作層面一直在適時適度實行降準降息等寬鬆舉措。例如,自2011年6月至今,人民銀行已持續累計降準超20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向“適度寬鬆”,進一步體現對“穩增長”的支持性立場。

在政策推動下,今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_2同比增長8.3%,狹義貨幣供應量M_1同比增長4.6%。作爲反映經濟景氣度的重要指標,M_1與M_2增速之間的剪刀差大幅收窄至3.7個百分點,顯示貨幣資金活躍程度明顯提升。6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與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分別高於同期名義GDP增速,上半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比上年同期低約45個基點,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比去年同期低約60個基點。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比去年同期加快0.3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穩中向好離不開貨幣政策營造的良好貨幣金融環境。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指明瞭金融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力點。貨幣政策一般被認爲是調節社會總需求的政策,屬於宏觀總量調控政策。但在我國的政策實踐中,一些貨幣政策工具具有結構功能,例如信貸政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央行鍼對特定領域或特定對象實施定向降準降息也可達到結構性調控效果。因而我國貨幣政策兼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

近年來,貨幣政策充分發揮結構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普惠小微、三農、養老事業等重點領域。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總量增長,覆蓋面擴大。央行數據顯示,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餘額10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科技、綠色、普惠、養老、數字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12%、27.4%、11.2%、38%和9.5%,顯著高於同期7.1%的全部貸款增速。今年上半年,貨幣政策加力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重點領域。信貸政策方面,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考覈評估機制,形成政策引導、資金支持、效果評估的工作閉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方面,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增加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

也要看到,物價運行偏弱是近年來我國經濟領域較爲突出的問題,貨幣政策要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爲重要考量。較低的物價水平也削弱了貨幣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考察利率對經濟主體行爲和資源配置的作用,應以實際利率(即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爲尺度。近年來,雖然央行持續降息,我國主要利率品種不斷下降,但物價低位運行使實際利率處於相對高位。今年一季度,GDP平減指數爲-0.8%,一季度末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爲3.4%,據此計算,實際利率約爲4.2%,仍處於較高水平。物價走低弱化了央行降息效果,實際利率偏高對消費和投資需求會產生抑制作用,不利於擴大國內需求。因此,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有必要持續強化逆週期調節,擇機進一步出臺新的增量政策,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爲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若愚 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