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即衝刺!跨國藥企向Biotech撒錢,本土創新藥“出海”再加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跨國藥企(MNC)積極收購潛在管線的同時,本土創新藥企也順利推進並完成了多起BD合作。
1月14日,阿斯利康宣佈與蘇州宜聯生物正式簽署臨牀研究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探索阿斯利康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聯合偶聯生物靶向B7H3的抗體偶聯藥物YL201治療多種實體瘤的潛力。
前一天,先聲藥業集團旗下抗腫瘤創新藥公司先聲再明與全球生物製藥公司艾伯維(AbbVie)宣佈,雙方已就先聲再明的在研候選藥物SIM0500達成許可選擇協議。SIM0500目前正在中美兩國開展針對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MM)的臨牀I期研究。
從兩家本土藥企與跨國藥企達成的BD合作來看,雙方正在聚焦腫瘤領域加速實現管線補位。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全球新藥研發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中國生物科技公司與國際製藥巨頭的合作日益頻繁,這種合作基於雙方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的需求。對於跨國藥企而言,受到專利懸崖到期、成本控制壓力、戰略調整需求以及研發效率提升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其在市場佈局上採取了既“保守”又“進取”的雙重策略。
“從金額和技術方面來看,雙方都有明確的預期和訴求。因此,雙方均以實現互利共贏的合作目標爲基礎,跨國藥企傾向於關注那些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技術領域,而Biotech則期望能在合作初期獲得更豐厚的首付款,以緩解當前的資金需求。”上述分析師說。
篩選優質標的
跨國藥企希望通過併購獲得領先技術,而中小型藥企則希望藉助跨國企業的資源加速市場拓展。在此基礎上,選擇優質標的成爲雙方共同的訴求。
阿斯利康與宜聯生物宣佈達成臨牀研究合作,雙方將基於在臨牀前研究中展現出的聯用協同效應,共同探索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度伐利尤單抗聯合宜聯生物靶向B7H3的抗體偶聯藥物YL201在多種實體瘤患者中的治療潛力。
目前,對於腫瘤這類複雜疾病,單一療法往往難以實現最佳治療目標。隨着創新技術手段和藥物的涌現,聯合治療已經顯示出其在腫瘤臨牀治療中的巨大潛力。研究顯示,ADC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用藥有望提高腫瘤患者的臨牀獲益。
先聲藥業與艾伯維此次達成合作的SIM0500是一款人源化GPRC5D-BCMA-CD3三特異性抗體,由先聲再明通過其專有的T細胞銜接器多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開發。該分子結合了低親和力而高靶向激活的CD3抗體,以及抗G蛋白偶聯受體C家族5組成員D(GPRC5D)和抗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兩種抗腫瘤相關抗體。SIM0500通過多種抗腫瘤機制,表現出了針對MM細胞的強大T細胞毒性效應。
根據該協議條款,先聲再明將從艾伯維收取首付款,以及最高10.55億美金的選擇性權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先聲再明將額外獲得基於該產品在大中華區以外地區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艾伯維有權就大中華地區淨銷售額收取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實際上,除了上述兩大BD交易,2025年開年以來,多家跨國藥企披露了與Biotech企業達成了相關合作協議,而ADC成爲最大的“網紅”。例如,1月8日,映恩生物宣佈與Avenzo Therapeutics(下稱“Avenzo”)簽訂一項獨家許可協議,Avenzo將獲得在全球範圍內(大中華區除外)開發、製造和商業化DB-1418/AVZO-1418的獨家權利。
DB-1418/AVZO-1418是映恩生物開發的EGFR/HER3雙特異性ADC。根據協議,映恩生物將獲得5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並有資格獲得高達11.5億美元的開發、註冊及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同時,映恩生物還有資格獲得Avenzo在其區域內的銷售收入分成。
此外,信達生物也在1月2日宣佈授予羅氏IBI3009的全球開發、生產和商業化的獨家權益,這是一款靶向Delta樣配體3(DLL3)的新一代ADC候選產品。根據協議,信達生物與羅氏製藥達成協議,信達生物將獲得8000萬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達10億美元的開發和商業化潛在里程碑付款。此外,信達生物還將獲得基於全球年度銷售淨額的梯度式銷售提成。
沙利文大中華區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毛化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跨國藥企與Biotech達成BD合作主要基於兩大考量因素:一是“降本增效”,即重組組織管理結構並優化產品管線以降低運營成本;二是採取內生增長與外延擴張並重的策略,旨在擴大創新藥物的佈局。其中,與Biotech合作成爲應對當下挑戰的重要策略之一,Biotech專注於特定治療領域或技術平臺,通常在藥物研發的早期階段具有明顯的創新優勢。
“跨國藥企購買Biotech的管線,可以高效完善自身的產品管線佈局,抓住下一個市場機會,培育出新的競爭優勢。”毛化指出。
進擊海外市場
在合作牽手之餘,也有不少本土藥企積極推動創新產品登陸海外市場。
例如,1月10日,科倫博泰生物與和鉑醫藥共同宣佈,就創新藥抗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單克隆抗體SKB378/HBM9378與Windward Bio公司簽訂許可協議。根據許可協議,Windward Bio獲授予SKB378/HBM9378在全球(不包括大中華地區及部分東南亞和西亞國家)的研究、開發、生產及商業化的獨家許可。
作爲回報,科倫博泰與和鉑醫藥有資格收取合計最高9.7億美元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基於該藥淨銷售額計算的個位數至雙位數百分比分級特許權使用費。首付款及近期付款合計4500萬美元,包括現金對價和Windward Bio母公司的股權。
“SKB378/HBM9378是我們首個採用NewCo模式對外授權的免疫產品,未來,我們將繼續擴大全球影響力和戰略合作,實現產品管線價值的最大化。”談及該合作模式,科倫博泰首席執行官葛均友介紹,NewCo模式是指國內藥企通過與國際資本合作設立海外子公司,將特定管線的海外權益裝入該子公司,以獲得現金和股權補償的一種模式。該模式兼具出海和融資兩大屬性,是創新藥與海外市場的雙向奔赴。
NewCo模式作爲一種創新的國際合作方式,正逐漸受到企業的關注,並被認爲是2025年創新藥企“出海”的重要模式之一。前述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單純的License-out只能賺到業務的現金流,而NewCo的優勢是有把管線資產化的能力,可以邊賺現金流邊賺估值的錢。與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不僅侷限於把單個產品授權給海外企業,而是以新公司爲載體,全面掌控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過程。這種方式有助於企業更好地積累國際化運營經驗,並提升品牌影響力。
“還有一點就是NewCo可能是比License-out更快的一種出海方式。”該分析師認爲,NewCo模式爲中國生物製藥企業提供了一種創新的出海路徑,以靈活、高效的方式加速全球化佈局。在目前國際市場監管環境趨嚴和競爭加劇的背景下,NewCo不僅能幫助企業快速融入海外市場,還有助於提升品牌影響力。
不過,也有創新藥企高管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海外市場,最關鍵的還是產品能否切實滿足臨牀的實際需求。
從宏觀和長遠的角度看,公司必須明確戰略和投資佈局的重點,堅持長期規劃,避免短期行爲。“值得注意的是,若我國在創新藥領域缺乏足夠的市場規模和價格體系支撐,單靠海外市場來實現產業的擴張與壯大,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上述藥企高管直言,從企業長久發展角度出發,他們更傾向於採取戰略性措施,有所選擇地出售部分產品,而非一味地出售所有產品。簡單地出售“青苗”並不總是最佳的外部合作模式,針對不同的產品需要探索和考慮多樣化的合作模式。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和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全球醫藥市場規模整體呈現增長趨勢,2023年達到14723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0694億美元。相比於中國市場,以美國爲代表的海外發達國家展現出更高的創新藥物市場支付能力。然而,創新藥企能否順利踏上國際化征程,還需時間和市場的雙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