剴剴案陳姓社工倫理審查將公佈 北市社工工會:恐妨礙司法公正
剴剴案主責陳姓社工被依過失致死起訴,目前還在審理中。不過,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今年5月向臺北市社工公會申訴陳姓社工違反「社工師倫理守則」,依規定調查委員會近期應提出調查報告,並對外公佈。臺北市社工職業工會憂心,倫理審查結果在司法調查前公佈,有妨礙司法公正之虞,發起連署反對,短短12小時逾500人連署。
臺北市社工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沈曜逸表示,依臺北市社工師公會「社工倫理委員會組織簡則」,調查小組應於小組成立日起60工作天內,向倫理委員會提出調查報告,雖尚未掌握具體日程,但研判就在近日,許多連署社工人員認爲,若公佈倫理審查結果,將影響判決,希望展緩公佈,避免此例一開,「恐以專業團體自律之名,妨礙司法公正。」
沈曜逸說,陳姓社工案件目前進入審前準備程序,正針對相關證據進行確認,臺北社工師公會無法掌握完整資料,究竟是依據何種資料與證據,在正式進入司法攻防前完成調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本應扮演維護社工勞動權益、主責服務系統角色,爲何不是等待司法釐清後再申訴,公部門的角色應是政策系統性改善,不是憾事發生後,「找基層社工成爲替罪羊,撇切自身責任」
臺北市社工職業工會批評,臺北市社會局利用社工倫理審查機制,切割公部門應有責任,面對人民的不滿與追究,有倫理責任的是臺北市社會局,臺北社工師公會不該淪爲臺北社會局的政治機器,在審判前針對基層社工閉門公審,應該大膽指出臺北市社會局缺失,成爲基層社工最強的後盾。
臺北市社工職業工會憂心,若倫理調查報告被司法機關採用爲審判依據,勢必將擴大倫理委員會對司法案件影響力,使委員會擁有左右社工命運的「輿論審判權」,這種權力膨脹的現象,恐讓倫理審查從「專業自律」變質爲「基層社工手足無措的刑場」,與社工師公會目的背道而馳,不願見到應保護社工專業與尊嚴的單位,成爲壓迫基層社工的工具。
去年3月,一歲男童「剴剴」疑遭保母姊妹虐死案,主責陳姓社工(白衣者)被依過失致死起訴,目前還在審理中。圖/本報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