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女兒照顧者】「不孝女」抗父命 救了全家
「家鎖」是譚蕙芸的家庭書寫,記錄她獨力照顧三位家人的故事,出版後意外成爲華人社會中「女兒照顧者」們情感的出口,她也到臺灣許多書店分享,圖爲在嘉義勇氣書店。圖/譚蕙芸提供
二○二○年夏天,香港人大量移民國外的時刻,在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與傳播學院任教的譚蕙芸趁着暑假飛到加拿大,將移民加國卅年的家人——失智的母親、中風的父親,以及思覺失調的哥哥——帶回香港。譚蕙芸成爲三人的照顧者。
在外人眼中,譚家是幸福家庭的典範。⽗母是經濟能⼒佳的中產階級、⼦女在公開考試成績優異,優越的條件,讓他們在香港九七前、人心惶惶的氣氛中有機會移民加拿⼤。
但實情是,哥哥在離港前就有情緒問題,大學時退學,父親以爲長子的困境到異鄉後可以重新開始,不料移居加拿大後,哥哥未能順利就醫,被藏在加拿大的屋子裡,病情日漸惡化,已退休的父母也沒有積極融入移民社會。那時還是高中生的譚蕙芸,成爲孤立的大屋中,唯一融入加拿大社會的人。
譚蕙芸大學畢業後取得香港記者的工作,接着轉任大學老師,每年回加拿大探親,她都明顯感覺家中狀況在惡化,寫了多封家書和父母溝通,都很難改變。直到二○二○年她接到消息,擔任失智媽媽與思覺失調哥哥照顧者的爸爸也中風了。
盡孝扛責任 爸爸生氣 家亂了套
譚蕙芸形容那時的自己「孝女上身」,馬上前往加拿大想解救家人,她把父母的苦難背在身上,身爲女兒的她期待自己更出色,以雙倍努力彌補家中長子罹患精神疾病的事實。
她發現,孝道不但無助於解決事情,反而卡住了整個家。
當她解決了爸爸無法解決的問題、尋覓到了家人找不到的資源時,爸爸沒有開心,反而爲失去家中主導地位而不悅。
過去的譚家,有着典型華人家庭劇本——父親主導、母親柔順配合、長子有成就、小女兒愛撒嬌。相信這套劇本的父親一直是家中主導者,把哥哥藏起來;媽媽也甘願只煮三餐,連開電視、打電話都不會的主婦。這個來到加拿大期待新生活的家,卅年過去後,在異鄉將自己活成孤島。
設健康界線 甩掉家鎖 擁新生活
年邁的父親對譚蕙芸有了比小女兒更多的期待,他們既期待她代替長子,成爲那個光耀門楣的孩子,又希望她扮演照顧者角色。
在把家人從加拿大帶回香港的那段時間,譚蕙芸丟掉小女兒的角色期待,轉變爲主導者,她先搬到旅館,拉開和家人的距離,建立健康界線,一件一件事情處理,理性分析每個方案的優缺點與可行性,她說,每一刻都是摸着石頭過河,先求生存下來。如今回想,她很謝謝當初的自己,打破華人家庭中的想像,解開了孝道的枷鎖,他們家纔有機會回香港展開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