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案震撼 敲響出口業勞權警鐘

一紙暫扣令,震撼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可能是整個出口導向的臺灣經濟模式。路透

一紙暫扣令,震撼的不僅是一家企業,更可能是整個出口導向的臺灣經濟模式。當美國海關以「強迫勞動」爲由,對巨大公司發出輸美產品暫扣令,這場風暴迅速超出勞動議題本身,揭露出臺灣產業體質中長期被忽視的議題。

更令人警惕的是,這不只是法律風險、企業責任或國際形象的問題,它可能是另一場「非典型的經濟災害」,對出口導向、代工爲主的臺灣而言,其殺傷力深遠且不容小覷。

臺灣一向以製造業立國,自行車、紡織、電子、半導體等產業橫跨全球供應鏈,在技術與效率上卓有成就。這種競爭優勢背後,往往仰賴低成本的人力結構與密集的勞動投入。外籍移工制度,長年在制度模糊與仲介剝削間遊走,雖然支撐了產業運作,卻也埋下倫理與國際合規的地雷。

巨大的遭遇不是孤例,而是「第一槍」。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07條,只要合理懷疑企業涉及強迫勞動,即可先行暫扣貨物,要求企業自證清白。這種「先扣後審」的邊境執法邏輯,對高度依賴出口的臺灣企業而言,是無聲卻劇烈的制度風暴。它不僅衝擊供應鏈運作,還可能擴大爲連鎖效應,動搖全球客戶對臺灣代工體系的信心。

此次事件也反映臺灣的國際處境尷尬。一方面自詡自由民主、尊重人權,另一方面卻常因勞動權益問題遭到質疑。

更令人玩味的是,導火線竟是一篇由外籍記者撰寫的報導,當外國人以「進步議題」爲名,揭露本地黑箱,卻反而引來臺灣內部情緒反彈,甚至指責社會「崇洋媚外」,這種情緒投射反映的不僅是文化焦慮,更是體制性的不安。

與其責怪「誰說了什麼」,更應該問「爲什麼我們會讓這樣的事發生」。國際供應鏈的遊戲規則早已改變,「藍色保護主義」與「綠色保護主義」正成爲新時代的非關稅壁壘。勞動人權、環境規範、永續治理,已不只是企業形象,更是出口通行證。如果臺灣無法與時俱進建立「責任制造」的國際認證機制,就可能被排除於未來的全球市場之外。

事實上,巨大並非毫無作爲。公司強調已啓動改革,例如改善住宿、透明招聘、尋求第三方稽覈等。未來不只傳產,中小企業、甚至高科技業也無法倖免。如蘋果、戴爾等國際品牌,早已要求供應商遵循RBA(責任商業聯盟)準則,包括禁止債務勞動、保障工時與環境永續,違者將立即遭到除名。

臺灣的迴應不應只是「危機處理」。政府需要從制度面與產業面同步補救。制度上,應儘速建立勞動盡職調查(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機制,參考歐盟、加拿大、美國供應鏈法的規範,要求企業定期自我審查與揭露。產業上,則可透過公協會導入認證機制、擴大AI監控工時、推動數位化管理,讓中小企業也能具備國際接軌能力。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臺灣晶片產業,長期以來,半導體被視爲臺灣經濟的護國神山,無論是製造技術、先進製程或供應鏈整合能力皆名列全球前茅。若從人權與永續的視角審視,這座神山並非無懈可擊。

目前美國多項貿易與科技協定已將「禁止強迫勞動」與「供應鏈透明化」納入法規框架,未來晶片若被認定在供應鏈任一環節中存在剝削疑慮,即便非核心企業,整體出貨也可能遭到中止、退運甚至封殺。尤其當臺灣晶片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市場,這種新型態的非關稅手段,無異於將企業的命脈交到對方的道德審判之上。

在這波浪潮中,誠如古人所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產業曾因低成本而壯大,亦可能因制度落後而傾頹。如果說過去臺灣憑「誠信製造」打下國際聲譽,那麼未來則須靠「責任制造」爭取尊重與永續。這不只是爲了應對制裁,更是重塑經濟根基的必要之舉。真正值得臺灣警惕的,不是這一次被暫扣的產品,而是未來無數可能被拒於門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