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護車最怕困於車陣 應教民眾「如何避讓」

救護車常受困車陣,消防員嘆多數駕駛非惡意,而是不知如何讓道,遲疑反成救命障礙。 圖爲救護車示意圖。圖/報系資料照

救護車警笛聲急促響起,但常困於車陣。桃園市消防員指出,多數駕駛並非惡意阻擋,而是不確定「怎麼讓」,擔心闖紅燈遭拍照、或怕引發擦撞,這一「遲疑」就成爲救命的最大障礙。

「我們不是要大家亂鑽,而是希望你明確地避開。」一名基層消防駕駛說,民衆只要記住「一右、二分、三中空」原則就不會出錯,單線道靠右側避讓,雙線或三線道分向兩邊讓出中線通道;若在交叉口,應減速暫停,留給救護車通過空間。

消防員坦言,實務上遇過不少無奈情況,例如在主幹道紅燈間隔長、車流擁擠時,前方駕駛未聽見警笛聲,即使後方車輛幫忙鳴喇叭提醒,仍動彈不得;一次因病患無呼吸心跳,救護車被迫開上人行道突圍,只爲搶回幾十秒的生命。

桃園市消防局表示,救護車在通過路口時必須依SOP主動減速,甚至暫停到時速零,以防突發車禍,但不少民衆誤以爲救護車停下是在「禮讓」,反而加速或行走通過,增加風險。

不少用路人發現智慧號誌建置後,救護車通行順暢許多,車輛自動停讓或退避,出勤時間大幅縮短。基層消防員強調,智慧號誌並非取代避讓責任,而是「科技輔助+人爲配合」雙管齊下。

逢甲大學智慧運輸與物流創新中心副主任吳皇升分析,智慧號誌的導入,推動臺灣的緊急救援路網從「被動反應」轉型爲「主動式預測管理」,代表管理模式已從過往依賴人工開道、警鳴清場等傳統方式,升級至整合地理圍籬與車聯網自動辨識的智慧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