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門: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今天,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提出要全面推進智能化,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教育部教育數字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提到,人工智能作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影響着各行各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改變着勞動力市場,重構知識的生產,在倒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也給教育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爲進一步激活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潛能,本次《意見》明確指出,要全面推進智能化,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爲本,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思考判斷能力、實踐能力。根據技術發展的形勢,調整學科專業佈局,培養師生的基礎能力,深化人工智能與教、學、管、評、研等場景融合。”楊宗凱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通過梳理髮現,《意見》共提出了六條具體措施。

第一,加強人工智能等前瞻佈局。加快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完善教育領域多模態語料庫,構建高質量自主可控數據集。強化算法安全評估,確保正確價值導向。佈局一批前瞻性研究課題,有序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新範式,推動大模型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思政、科學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領域及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專題大模型垂直應用,培育應用生態。

第二,推動學科專業數字化升級和科研範式變革。面向數字經濟和未來產業發展,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超前佈局數字領域學科專業,一體化推進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面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數字轉型需要,動態調整職業教育專業,賦能產教深度融合,服務“一體兩翼”建設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科研範式變革,提高科研組織效率,提高成果轉化效率,衍生學科增長點,助力建設一批新興學科、交叉學科。

第三,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完善知識圖譜,構建能力圖譜,深化教育大模型應用,推動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智能化升級,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推動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建設“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建設一批高校智慧課程,開好中小學信息科技相關課程,鼓勵開設人工智能特色課程。制定數字教材建設和管理指導意見,分領域分專業研發一批示範性精品數字教材,支持地方、學校和企業開發數字教材。探索建設雲端學校、智造空間、未來學習中心,建設“人工智能+X”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構建新型教學組織形態,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構建“一站式”數智學生社區。通過智能學伴、數字導師等探索人機協同教學新模式,實現人工智能驅動的大規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

第四,以師生爲重點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深入實施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提升網絡文明素養、數字道德倫理。制定完善師生數字素養標準和人工智能應用指引,開展數字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和調查評估,提升數字素養與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建立大中小學銜接的數字素養培育體系,將數字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將數字素養融入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立輪訓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幹部、學校管理者數字素養。

第五,全面支持教育決策和治理。加快建設“教育數字地圖”,支持開展趨勢預測、規劃決策、風險預警。建設基礎教育學位預測預警模型,支持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建設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支持動態調整優化專業佈局、學科設置和招生規模,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建設全國學科大數據信息資源庫,建立基於大數據的學科發展監測體系。提高教育財務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監管。

第六,賦能教育評價改革。建立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評價機制,面向學校、教師、學生等不同主體,完善結果評價,開展多維度的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推動實現教學全過程、全要素伴隨式數據採集,開展精準畫像。強化全面發展育人導向,推進數字化賦能考試評價改革。推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等考試的數字化試點。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數據共享,推動院校、學科、專業評估數字化轉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