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科科技接待33家機構調研,包括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等

2025年3月3日,晶科科技披露接待調研公告,公司於2月1日接待易方達基金、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天弘基金等33家機構調研。

公告顯示,晶科科技參與本次接待的人員共2人,爲董事會秘書常陽,投資者關係副總監陳同洲。調研接待地點爲券商策略會;線上會議;機構公司;上海晶科中心。

據瞭解,晶科科技對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的136號文表示積極評價,認爲該文件明確了新能源全面入市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並建立了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保障了老項目的收益穩定,防範了新項目的系統電價風險,穩定了市場預期,有利於形成真實市場價格,促進電力資源高效配置,並推動新能源企業提升市場適應能力。公司計劃通過提升業務經營管理和採用“輕重結合”的運營模式來提升估值,同時密切關注資本市場和公司股價情況。關於可轉債,公司表示已爲回售期做好準備,將通過持有運營新能源電站和推進電站輕資產化運營來保障業務長期穩定性和現金流充裕。在儲能業務方面,公司已獲取備案並運營多個儲能項目,並將持續關注儲能項目的相關配套政策和商業化機會。對於資本市場對綠電行業的關注度較低,公司認爲未來行業存在積極變化因素,包括特高壓、抽蓄和新型儲能的建設應用,綠色化工技術成熟,以及政策上的支持,這些都將支撐新能源有效解決消納問題,持續高質量發展。

調研詳情如下:

問: 公司如何看待最新發布的關於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的136號文?

答:之前無論從產業層面還是資本市場,都對新能源全面入市對電價造成波動,進而影響項目收益率以及行業和企業的盈利能力,存在顧慮。136號文,進一步明確新能源全面入市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的同時,特別提出了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以2025年6月1日新老劃斷,採用不同的機制價格和規模,保障了老項目的收益穩定,也可以防範全面入市後新項目的系統電價風險。這很大程度上穩定了市場以及綠電運營企業的長期發展預期。對行業而言,有利於形成真實市場價格,促進電力資源高效配置,還能引導新能源與調節電源、電網協調發展,加快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促使新能源企業提升市場適應能力,推動儲能行業向市場驅動轉型,行業也將進入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階段。

問:公司計劃如何提升估值?

答: 過去一段時間因爲市場對綠電價值和綠電運營的長期穩定性出現顧慮疊加一些客觀原因,進而導致公司股價被低估。近來支持新能源發展的有關政策密集推出,顯示出國家對綠電行業持續支持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特別是2月份發佈的《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站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立新能源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對新能源全面入市後新老項目給予了合理的保障,進一步穩定了市場情緒和長期發展預期,從長期看綠電運營企業估值有望迎來回升。

對於公司後續舉措,首先公司將努力做好各項業務的經營管理,實現業績的穩步兌現。公司採用“輕重結合”的運營模式,除了自持電站發電業務的穩定貢獻之外,公司年均獲得集中式電站指標和分佈式項目簽約一直處於行業領先梯隊,這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爲公司優選新增投建項目、持有運營發電和推進電站轉讓的輕資產化運營模式,提供了足夠的選擇和增長彈性。當然,我們也在一直密切關注當前的資本市場和公司股價情況,後面如有進一步舉措,公司也會根據相關要求進行披露。

問:公司可轉債,是否有下修計劃?

答:公司可轉債今年4月進入回售期,公司圍繞該事項以及未來高質量發展做積極準備。一方面我們持有並運營新能源電站,可以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同時公司持續推進電站的輕資產化運營,加大電站資產的轉讓力度,電站轉讓亦會帶來不錯的現金流貢獻。此外公司在業務開發領域具有長期優勢,年均獲得集中式電站指標和分佈式項目簽約一直處於行業領先梯隊,也爲公司優選新增投建項目,持有運營發電和推進多種類型的電站轉讓,提升現金流能力,提供了足夠的選擇和增長彈性。這樣進一步保障了公司業務的長期穩定性和現金流愈加充裕,一旦轉債進入回售期,可爲公司提供積極的應對方案選擇。我們也注意到近期光伏行業有幾家企業發佈了可轉債轉股價下修相關公告,公司是否考慮下修以及什麼時間可能下修,還請屆時關注公司披露的相關公告。

問:公司當前儲能業務發展如何?

答:隨着新能源裝機規模增長,電力系統對各類調節性資源需求亦迅速增長,“新能源+儲能”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2024年以來各地持續出臺儲能相關補貼政策,獨立儲能項目迎來發展機遇。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電力系統調節能力優化專項行動實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重點提到優先調度新型儲能,日內應調盡調,減少棄風棄光等。公司非常重視儲能業務的發展。2023年儲能新獲取備案3650MWh,2024年上半年新增1600MWh。已建成在手運營的項目中,網側儲能有甘肅金塔280MW/560MWh項目第一期100MW/200MWh(第二期也在推進建設過程中)、浙江建德50MW/100MWh一期項目;用戶側儲能方面,有多個商業化運營項目,如浙江海寧10MW/20MWh、浙江紹興雅泰藥業1MW/2.15MWh、江蘇宜興遠東電纜0.9MW/3.01MWh、舟山市7412工廠1.4MW/3.01MWh、騰訊濱海大廈100kW/215kWh、南京長安汽車3.3MW/10.05MWh等等。後續公司也會持續關注儲能項目在各個地區的相關配套政策以及商業化機會。

問: 資本市場對綠電行業的關注度較低,公司怎麼看?

答:過去一段時間,影響綠電行業資本市場關注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消納、電價,以及拖欠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等。因爲近年來新能源裝機增長迅速,而特高壓、儲能以及負荷遷移、綠氫氨醇等下游應用尚未成熟匹配,導致部分地區消納情況不理想,棄光限電率走高。同時伴隨市場化交易電量佔比逐步提升以及分佈式電站逐步納入市場化交易,導致新能源電站的收益模型發生變化。部分裝機規模較大地區因爲供需關係,暫時電價受到影響,進而導致資本市場對行業的關注度不高。

未來行業存在積極的變化因素。首先,我們看到特高壓、抽蓄和各種新型儲能的建設應用越來越廣泛,綠色氫氣氨氣和甲醇等綠色化工技術也愈發成熟,高耗能企業向新能源集中電價和綠電更有競爭力的地區遷移產能逐漸成爲趨勢。政策上,2024年8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佈《關於2024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及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了2024年和2025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並首次新設電解鋁行業綠色電力消費比例目標。另外,整個2024年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6.8%,在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大背景下,新增用電缺口主要構成必然也將以可再生能源發電爲主。加之電網投資在新一年的加速,算力和數據中心對綠色電力的大量需求增長,這些都是支撐未來新能源有效解決消納,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信號。此外,歐盟將於2026年正式向中國徵收碳關稅,也將進一步帶動出口型企業、製造業和高耗能企業碳減排和使用綠電或綠證,從而增加新能源發電的綠色環境價值,對電價產生積極影響。至於拖欠的可再生能源電費補貼,在2025年大的“化債”背景下,有投資者關心是否會加快下發,我們也在持續關注。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靈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