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藍皮書發佈:推動京津冀高質量一體化

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7月20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黃淮實驗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了《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25)——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研究》。

記者瞭解到,京津冀藍皮書每年聚焦不同的時代主題,截至目前,已經連續出版15年,隨着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拓展,已經形成了京津冀發展報告這一標誌性品牌。結合京津冀發展實際,今年的報告對京津冀非首都功能疏解、協同創新、產業、生態、城鎮體系、交通、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的進展與成效進行了深入剖析。

報告用多組數據體現了京津冀高質量發展成就:2023年,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爲748.7億元,是2013年的10.52倍;截至2023年,北京企業對津冀企業累計投資4.9萬次,總投資額達2.3萬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超1萬家;京津冀高鐵總里程達到2624公里,實現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全覆蓋……

報告也提出京津冀三地仍面臨諸多亟須解決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較爲突出,資源配置不均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以人員平均工資爲例,2023年,北京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爲218312元,是天津的1.58倍,是河北的2.3倍,三地經濟差距仍較大。此外,三地區域一體化機制尚未形成,市場化運營機制需加快建設;區域發展關鍵領域協同關聯度有待提升,北京輻射帶動作用亟須強化;非首都功能疏解壓力尚大,基礎設施支持作用仍需提升,三地優質醫療服務資源配置不均問題仍較爲突出。

報告的主創、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提出,應堅持“立法重構權責框架、市場激活利益紐帶”核心理念,通過京津冀三地協同立法助力破除行政壁壘,推動利益共同體建設,提升京津冀地區政策制定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

爲助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範區”,報告提出,疏通“制度經絡”,以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加快關鍵資源開放共享;鼓勵制定《京津冀科技人才資質互認目錄》,共建科技人才數據庫;試點科學家“北京聘用,津冀履職”機制和“創新積分跨區域兌換”政策,如積分可在三地兌換科研設備使用、住房補貼等權益。

此外,報告還提出,加強協同創新與產業協作共同體建設,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推進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及生態高質量一體化,築牢區域高質量發展基底支撐;以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石家莊都市圈爲支撐加快建設世界級城市羣,夯實高質量一體化空間載體等對策與建議。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