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
據媒體報道,今年9月,京津冀三地農業農村部門將首次攜手舉辦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此次大會表明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邁進,對於京津冀加快形成優勢互補、深度合作的農業協同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京津冀農業協同成效顯著。農產品保障能力不斷增強,京津冀三地以“淨菜進京”爲抓手,共同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準入體系,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場佔有率達42.5%,成爲北京蔬菜市場供應第一大省。產業化協作水平不斷提升,攜手推進現代種業工程、科技研發推廣等農業項目,依託特色產業園區,協同打造種植、飼料、養殖、屠宰、深加工、物流倉儲等全產業鏈條。京津科技資源加速在河北轉化,聯合發佈綠色節水、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等高效抗逆主導品種和成熟適用主推技術。共同支持雄安新區鄉村振興,打造“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智慧農業場景,促進智能農機裝備、智能採摘機器人等先進技術落地轉化。召開京津冀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大會,展示蔬菜新品種、蔬菜栽培技術,聯合發佈科技創新成果。
雖有成效,但也有困難和挑戰。例如,京津冀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城市建設和生活生態發展的用地用水需求與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農業產業存在同質化現象,區域整體競爭力不夠強;農產品品質與消費者需求有差距;農業發展水平不平衡,京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處於全國領先水平,但河北現代農業發展還有提升空間;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夠完善,轉化渠道不通暢,“研發在京津、轉化在河北、應用在全國”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式還不成熟。未來,京津冀應在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治理等方面加快協同步伐。
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協同。適應消費者對營養健康更高追求、農產品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的趨勢,着力提高農產品供給結構和質量。推動京津冀共建更多環京周邊蔬菜生產基地,加快建設京津冀地區農產品應急供應基地。共同培育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樣板和區域農業品牌,提高區域農業整體競爭力。深化休閒農業合作,提升京津冀休閒農業整體吸引力。深入推進“淨菜進京”,持續擴大在京市場份額。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共享共研,開展京津冀農產品產銷形勢季度會商,定期對接共享農產品生產和市場價格等信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發揮京津冀農產品質量安全協同監管聯席會議作用,實現風險監測和監管信息資源共享。
協力增強農業科技創新。發揮京津冀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作用,開展優良品種、高效節水、地力提升、精深加工等核心技術聯合攻關。比如,河北將與京津合作突破一批適合河北鹽鹼地和氣候特點的種源“芯片”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構建農業科技成果“京津研發、河北轉化”模式。完善京津冀農業科技成果庫、專家庫、人才庫用戶功能。共建“通武廊”現代農業協同先行區。
重點治理農業生態環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推動農業面源污染數據共享互通。發揮京冀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工作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加強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面源污染防治。持續開展農藥化肥控量增效行動,調整施肥結構、改進施肥方式,加強肥料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實施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農藥科學安全使用。多渠道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高畜禽糞污、秸稈、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白洋澱流域化肥農藥控量增效、畜禽糞污防治提升工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彭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