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體感通膨的真相

今年芒果價格的漲幅確實有感,不少家庭感嘆「荷包大失血」。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芒果價格的漲幅確實有感!由7月份發佈的物價統計可知:芒果、金飾珠寶、絲瓜、胃腸藥、火車票與豬肉價格的年增率分別爲35.67%、17.93%、17.69%、11.96%、9.9%與5.87%,外食費年增率也達3.48%。不少家庭頓感生活開銷壓力而有「荷包大失血」的感嘆。

然而,7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爲1.54%,雖由食物類及娛樂服務漲價而推升,數字看起來卻相當「溫和」。這正是民衆「體感通膨」與政府「統計通膨」差異的典型寫照。

但爲什麼整體CPI漲幅不如體感通膨高?CPI是由368個代表性商品與服務加權平均後的結果。以7月爲例,芒果與絲瓜在CPI的權重僅0.17%與0.04%,相較之下,金飾珠寶、火車票與豬肉的權重稍高,分別爲0.78%、0.47%與0.92%。即使某些品項漲幅驚人,只要比重不大,推升CPI的效果就很有限;更有些品項於7月下跌而拉低平均,例如荔枝-35.83%、高麗菜-16.25%與油料-7.18%。此外,部分價格必須經主管機關審議才能調整(如水電、部分交通電信、學雜費…等),波動受到限制。

民衆所感受到的通膨更貼近重要或經常購買品項的價格變動。政府另外公佈兩項指標:一是「17項重要民生物資」,涵蓋米、豬肉、雞蛋、鮮奶、麪包及衛生紙、洗髮精…等;另一則是「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品項」,包括米、豬肉、雞蛋、鮮奶、麪包、外食、部分蔬菜、95無鉛汽油與行動通訊費…等。前者在CPI中的權重約5.60%,後者則達22.88%。因爲品項切身或購買頻繁,這兩個指標往往比整體CPI更接近民衆感受。今年7月「17項重要民生物資」CPI年增率爲1.79%,「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品項」則爲2.54%,均高於當月CPI年增率1.54%。

但民衆對價格的感受不僅來自單月,還受到近期過往點滴經驗累積的效果。今年1到7月整體CPI平均年增率爲1.87%,看似溫和,但「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品項」卻上漲2.93%,外食費、水果、肉類、房租分別爲3.38%、15.93%、4.05%與2.41%。對於一般家庭而言,這種累積性壓力正是體感通膨的來源。

經濟學家在乎民衆對通膨的感受,因爲它會連同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直接影響預期物價。如果大家相信物價會繼續上漲,將造成現在需求上升。爲了應付增加的需求,廠商會增加勞工的聘僱。勞動需求的增加就會使薪資上升,而薪資上升又回過頭來造成成本的上升(即工資-價格螺旋),進一步推升當前物價(即自我應驗預言)。爲掌握這種效果,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近年開始定期調查「消費者通膨預期」,以觀察民衆的感受如何轉化爲對未來的判斷,進而影響實際經濟。

整體CPI年增率是全體消費價格加權平均的變動率;而體感通膨來自於購買重要與常購品項即時與累積的壓力變動率,更直接而貼近生活。分辨這兩者差距,有助於看清經濟數字背後的意義,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必須兼顧民衆感受。畢竟整體CPI呈現的是平均物價的溫度,而體感物價卻是影響未來經濟行爲因素之一的生活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