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發1萬救經濟?體感通膨讓你花不下去!學者揭殘酷真相

普發1萬上路在即。資料照片

本週有兩件民生經濟相關新聞。其一,是詐騙集團手腳比政府還快的「普發現金1萬元」,行政院會11日拍板通過,總計2,360億元的預算會在立法院審議、三讀通過後,透過五種管道,包含直接入帳、登記入帳、ATM領現、郵局領現、造冊發放等,讓一般民衆最快在10月下旬領取。

其二,是比較少人注意到的主計總處12日公佈7月薪資統計,前7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爲新臺幣4萬7651元,年增2.98%,增幅創近3年新高,也是連續三年的經常性薪資正成長;剔除物價因素後,今年前7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爲4萬3624元,年增1.09%,成長幅度爲自民國110年、近5年來同期最高。意即,民衆拿到的薪資成長率,近三年來在各方面努力下,超過了通貨膨脹率。從總數來看,這是個值得拍拍手的正面數據。

惟,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林常青在本報言論版《經濟思維》專欄上的文章「體感通膨的真相」中指出,7月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54%,數字看起來相當「溫和」;主計總處另外公佈的「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品項」、在CPI中的權重達22.88%,今年7月則爲2.54%。林教授稱它爲「體感通膨」,7月各品項及漲幅,外食費、水果、肉類、房租分別爲3.38%、15.93%、4.05%與2.41%,纔是一般家庭、薪資族的通膨壓力來源。

這兩件即時的民生經濟新聞,讀者深入探究後,應該對普發現金1萬元高興不起來。13日(週六)晚間7點首播的工商時報【市場觀測站】PODCAST節目,來賓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長期參與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CCI)調查,每個月公佈抽樣電訪的調查結果與分析。臺灣消費者信心指數(CCI)除了總指數,項下有六個分項指標:投資股票時機,物價水準、家庭經濟狀況、國內經濟景氣、就業機會、購買耐久性財貨。其中,物價水準自2000年調查以來的25年期間,就絕對值來看,從來沒有樂觀過,甚至都處於「中重度悲觀」。

行政院因應美國關稅等國際情勢變動及地緣政治動態,提出「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俟經立法院審議討論,總統於9月5日正式公告實施,預算上限提高至5,700億元,推動支持產業、安定就業、照顧民生及強化韌性,共四大主軸、11個措施,並預留200億元后續編列特別預算額度,視後續關稅談判進度等國際情勢,加強支持產業、勞工及農業等部分。

據此,此項特別預算案通過、且經費真正覈撥到民間、產業,理當要能改善受到川普關稅衝擊的經濟情勢,期望能借此提振內需,減緩民衆在物價壓力下的消費悲觀情緒。國發會預估,全民普發1萬元在今年對GDP的貢獻大概0.415個百分點。明年度加上擴大內需計劃,不管是會展產業或是演唱會、運動賽事的促進觀光,這就是額外增加的,如果跟普發萬元可以搭配的話,相信效果會比過去更好。

吳大任則認爲,「實際刺激效果可能有限。」他說,臺灣目前面臨的問題,核心在於所得下降。關稅造成企業營收與獲利受到壓縮,進而影響薪資與紅利發放。雖然表面上多數員工的月薪不至於被削減,但獎金與分紅縮減,仍造成家庭總所得下滑,讓民衆對未來工作與收入充滿不確定感。在這種環境下,政府發放1萬元現金,民衆主要反應往往是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而非增加消費。

他指出,這樣的行爲會削弱政策的「乘數效果」,也就是消費帶動進一步消費的連鎖反應。如果錢沒有投入市場流通,只淪爲「替代效果」,僅替代原本就會進行的日常支出,無法創造額外經濟成長。他也以過去臺灣曾發放消費券的經驗分析,確實帶來部分短期刺激,但在當前景氣下行與高度不確定的背景下,普發現金的效益更可能被侷限。

吳大任強調,當民衆面臨未來薪資縮減、可能放無薪假甚至失業的疑慮時,「有所得不代表敢消費」,因此即便帳面上增加了一筆現金,內需依舊難以回溫,整體經濟而言,若無法改善民衆對未來所得的不安,其政策效果將極爲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