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最後通牒賽局的迷思
最後通牒賽局是行爲科學領域中廣爲應用的實驗,旨在探討人類在金錢分配情境下的決策行爲與心理機制。圖/摘自freepik
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是行爲科學領域中廣爲應用的實驗,旨在探討人類在金錢分配情境下的決策行爲與心理機制。其規則爲:兩位彼此匿名且隨機配對的參與者,一人被指定爲「提議者」,另一爲「迴應者」。提議者需就一筆固定金額提出分配方案,之後,迴應者決定是否接受。若接受,雙方依據提議內容進行分配;若拒絕,則雙方皆無所得。
依據理性自利假設,迴應者應接受任何正數金額的提議,畢竟「聊勝於無」,而提議者若爲求自身利益最大,利用逆推的邏輯,理論上僅需提供極小金額。然而,實際實驗結果卻與此預測大相逕庭。多數提議者傾向於提出約40%至50%的分配比例,而當提議金額低於20%時,遭到拒絕的比例大幅提升,即便此時迴應者將一無所獲。
這類看似違反經濟理性的行爲,曾被視爲「異常」,揭示人類決策並非完全建立在利益最大化考量之上。相反地,公平感受、情緒反應、利他或嫉妒心理,以及對不公平行爲的懲罰意圖,皆對決策行爲產生顯著影響。爲此行爲經濟學、實驗經濟學,以及經濟心理學等領域,陸續發展出不同理論模型,試圖詮釋這些現象。包括互惠、不均趨避、損失趨避,以及道德動機等社會偏好觀點,皆提供了相對完整且具說服力的解釋。
信念會影響到實驗結果嗎?將許多針對大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後發現,經濟系學生選擇微小正數附近之提議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學系學生。這項發現似乎折射出經濟系學生對於自利假設的信念高於其他學系學生,並將其內化爲行爲決策依據的事實。儘管如此,仍有更多的經濟系學生選擇提出遠較優厚的分配提議,或迴應者拒絕微小比例的提議。
在一項結構上與最後通牒賽局類似,但規則略有不同的Impunity Game(無懲罰賽局)中,提議者同樣是要提議如何分配,迴應者同樣要選擇接受或拒絕。所不同的是,即便迴應者選擇拒絕,提議者仍可獲得自己所提議的金額。亦即迴應者若選擇拒絕,對提議者毫無懲罰效果。在此缺乏懲罰機制的情境下,提議者應會傾向提出對自身更有利、無須在意迴應者的分配方案。實驗結果亦證實,無懲罰賽局中的提議者,所提出的分配比例普遍遠低於最後通牒賽局之實驗結果。同時,即便迴應者對提議感到不滿,多數仍選擇接受。
透過無懲罰賽局,研究者得以觀察,若無否決權,迴應者是否較不願意爲了表達不滿而放棄眼前的微小利益?實驗發現,此時提議者通常僅願意提出極爲有限的金額。顯示提議者行爲極大程度,取決於是否面臨來自對方的實質威脅。
兩項實驗結果相互對照可知,關鍵在於最後通牒賽局賦予迴應者否決權。這項權利象徵真實且可行的威脅,直接影響提議者的行爲選擇。從實驗結果觀察,絕大多數參與者認爲否決權具備高度價值,因此在賽局中做出的提議遠非微小正數可以比擬。進一步而言,提議者與迴應者對否決權價值的感知以及風險態度上的不完全訊息,是造成行爲異質性的根本原因。這說明,即便在形式單純、規則清楚的賽局環境中,個體行爲仍展現出極高的複雜性與心理動機差異。這點值得後續行爲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持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