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從消費物價漫談民生正義

食品類漲幅主要成分是外食攀升,外食指數漲了16.6%和食品類的16.4%幾乎相當。圖/本報資料照片

民以食爲天,如果食物消費價格出現了問題,民生正義將步居住正義之後塵。依據主計總處消費者物價指數,食衣住行育樂的通貨膨脹,從基期年110年1月到114年5月,總物價指數四年半累積漲了9.85%。用累積漲幅來看,解讀更爲直覺,例如,食品物價指數的16.4%意味一個人,110年1月花新臺幣1萬元的食品支出,今年5月的食品支出就要多1,640元,一年就要接近2萬。近五年來的總通膨主要貢獻在於食品類的16.4%,民以食爲天,這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

食品類漲幅主要成分是外食攀升,外食指數漲了16.6%和食品類的16.4%幾乎相當。外食漲幅16.6%意味一個人,110年1月花新臺幣100元吃一盤夜市炒麪,今年5月就要花166元。外食物價攀升是食品類物價的關鍵,依照月通膨年平均,2020以前,各有漲跌;2020年起,兩者皆漲且明顯收斂,平均差異0.36%。綜合看起來,食品類物價飆高,醞釀於疫情期間,在疫情後可能由外食需求推動。

然而,食品物價攀升不是臺灣特有現象。檢視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食品價格今年5月和去年同月計算的增長率是2.9%,高於總指數的2.4%。依照前面的區間方式,美國食品的五年累積漲幅是21.2%,高出臺灣5%左右。暑假期間去美國開研討會的同行,回來的話題都是「美國物價怎麼這麼高?」

不談美國,回溯一下臺灣物價史,1995年左右,依總指數爲基準,民生物價有三高三低,三低就是:食物,教養娛樂類和醫藥保健類。1997年之後,教養娛樂開始大幅度攀升超過總指數,之後一路攀升,與居住和交通通訊成爲三高之一。食品則一路緩漲,2021年之後一枝獨秀,成爲唯一高於總指數的分類,2000年之後物價民生分類沒有三高三低,只有一高五低。

依所得級距分類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指出,低於20%所得的家計部門,支出面的物價指數最高,主計總處的新聞稿對此解釋是「低所得者對食品依賴度高」。主計總處的解釋可以接受,但是,這或許隱含了食物的多樣來源不足,也就是說,低收入者只能和所有的人去買超市食物,甚至傳統市場價格和超市價格也沒有太大差距。在這種狀況之下,低收入者的實質可支配所得將更低。這樣的環境,別說居住正義了,整體民生正義都出現了大問題。

臺灣已經邁入少子化時代,也就是消費總人數減少。這樣情況下的物價攀升,除了供給推動,如能源和氣候通膨等成本因素,需求拉動卻也不見減弱,或許因爲在少子化之下,再苦也不能苦了寶貝孩子,低所得的生活處境更爲艱辛。同時,因爲所得分配,商品差異化也出現反應所得分佈的光譜。例如,半條土司從50元到800元的都有。這類似布赫迪厄(Bourdieu P.)《區判》一書中所描述的法國社會。物價看似市場現象,卻有深刻的社會結構成因。

從耐久財與非耐久財物價的相對變化,似乎也透露消費者行爲的變化。隨着耐久財價格一路走低,不管含不含食物,非耐久財的價格超過耐久財,在後疫情時代成爲高於總指數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