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維-高房價、高空屋率,奇怪嗎?

臺灣房地產市場出現高房價及高空屋率同時並存的現象。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的房地產市場表現出不可思議的現象,高房價且高空屋率,這由數據資料可以看出端倪。在2024年NUMBEO資料庫顯示,臺灣的房價所得比是19.5,可以參考比較的是美國4.1,日本是10。在空屋率方面,依主計總處,2020年人口及住宅普查總報告,臺灣空閒的住宅比率則高達18.5%;相對應於美國2019年居住調查(AHS)空屋率是9.28%。不管是房價或者是空屋率皆遠高於歐美先進國家。

我們好奇是什麼原因,造成臺灣高房價及高空屋率同時並存的現象。如果以經濟學家的眼光來看,這明顯是一個價格僵固在高點且嚴重失靈的市場。問題是爲什麼會這樣?

念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會讓廠商願意降價求售的原因無它,主要來自於庫存的時間成本,其中包含了產品的儲存成本、過期損失的機會成本。因爲有這樣的持有成本,逼得廠商不敢存放商品,害怕庫存增加。爲了增加銷售,不得不降價,這也是市場保持健康的力量,可以讓價格往均衡點移動。因此要讓廠商降價,庫存的時間成本就顯得非常重要。

然而房屋這個商品,本身並不需要地方存放,不容易損壞,也不會過期,更具有壟斷性及必需性。因此要健全房市,就必需釐清什麼是房屋的持有成本?持有房屋最主要的時間成本,大概就屬房屋稅跟貸款的利息,這會隨着時間而不斷的累積,迫使賣方降價求售。

然而在臺灣,這二者皆相當的低,甚至建商房子賣不出去時,還可以有餘屋貸款。這也導致臺灣的房價常年僵固在高點。既然如此,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目前沒有效率又失靈的市場?

以下我們就房屋的持有成本,分別以房屋稅及貸款利率來說明。

首先,房屋稅的部分。以我們鄰近的日本爲例,日本的房屋稅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固定資產稅,一個是都市計劃稅,其實際的課稅稅率大概是房屋市價的1%左右。世界上先進的國家,其稅率也都差距不大。這是從資本利得的角度來看,一般人會持續的保有房子,代表屋主是可以從中得到相對應的報酬。

只是我們臺灣相當特別,我們實質的房屋稅率每一間都不一樣,若執意要計算,其平均的稅率可能連千分之一都不到。爲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現象?原因是來自於房屋稅的稅基計算,這是由《房屋稅條例》第11條而來。我們的稅基計算是根據建材、折舊和地段的因素來評定現值,不像其他國家一樣,以市值爲基礎來衡量。

我們的稅基與現實脫節,這樣的計算,並不科學,也不合理,更嚴重的低估,且提供了一個資本可以逃避課稅的地方,也因爲計算折舊,間接鼓勵囤房。這等於閹割了房屋稅可以健全房市,平抑房價的功能。訝異的是,我們有實價登錄,卻捨本逐末。

也許有人會認爲,已經有了房地合一稅,不也是依實價課稅?這裡要說明,持有稅跟交易稅功能不同,提高持有成本纔有辦法提高市場的流動性,而交易稅只會增加交易成本,使市場價格更加僵固沒有效率,像房地合一稅即是交易稅。

第二部分,就房貸利率的部分來說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4年「國民所得統計及國內經濟情勢展望」報告,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佔GDP的比率,在2024第二季爲7.58%(2023不動產及住宅服務業全年爲1.8兆,臺灣GDP爲23兆)。但其不動產貸款使用佔總放款的比重卻高達37.49%,二者並不相稱。明顯的排擠了資金在其他產業的投資使用。

我們的房市並不健康,資金的流動性低,風險高,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在此實爲不智。這也是爲什麼央行會擔心銀行信用資源過度集中在不動產,一連串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及銀行法72-2條的使用,也是在提高投資者的房屋持有成本。臺灣需要的是一個合理正常的住宅政策,一個不健康的房市,怎會有健康的永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