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為何美國對大陸制裁總是沒用
美國與中國在AI的競爭與政策角力正持續升級。美聯社
《科技網站(TechCrunch)》報導指出,OpenAI在最新的提案中,指控中國AI新創DeepSeek不但獲「國家補貼」且「受中國政府控制」,建議美國政府考慮禁止來自中國DeepSeek及其他中國政府支持的AI模型。此提案是OpenAI提交給川普政府「AI行動計劃」的一部分,顯示美國與中國在AI的競爭與政策角力正持續升級。
事實上,這並非OpenAI首次對DeepSeek提出質疑;今年初,OpenAI曾指責DeepSeek違反使用條款,透過「蒸餾技術」學習OpenAI模型的知識;但OpenAI這次直接指出DeepSeek與中國政府的關聯性,明顯針對這家中國AI公司更進一步施壓。
美國國會衆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也發佈聲明,指稱DeepSeek等中國AI模型「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鼓吹應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Anthropic的CEO則發文主張進一步收緊GPU的出口管制。但與此同時,DeepSeek已被微軟、輝達、AMD等一衆美國科企採用。
面對來勢洶洶的DeepSeek,川普正面臨艱難的選擇。前任拜登政府曾對用於AI的晶片實施更嚴格的出口管制,新政府應否考慮進一步收緊輝達對華的銷售限制?但首先要問的是,美國的上一輪還有更早的對華半導體管制策略是否成功。
與一衆主張應繼續加強對中國施壓的科技鷹派不同 ,CMR創始人雷小山(Shaun Rein)認爲,在AI領域,美國和中國應該展開公開公平競爭,他指出,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採取的關稅、管制,最終結果是反傷了美國自身。他認爲若非美國實施這些制裁,中國可能不會如此集中全力搞創新,正因爲他們意識到自己無法依賴美國或歐洲,所以即使一家中國企業想從ASML、英特爾或NVIDIA購買晶片,他們也會擔心幾年之後是否會有更多制裁,所以與其向美國購買技術,還不如咬緊牙關尋求突破,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嚴重損害了美國科技企業,英特爾即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英特爾曾是半導體行業中最強大的公司之一,但現在已搖搖欲墜,瀕臨被收購的邊緣。英特爾的處境,表面看是缺乏創新,生產力下降,實質上,很大部分原因在於過去四、五年間,他們無法向中國銷售他們的先進晶片。這充分證明美國對中國的封鎖政策是行不通的,美國的技術封鎖最終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另一個例子是輝達;輝達曾表示,他們昔日的客戶華爲,如今已成爲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這樣的例子相信未來會愈來愈多。錯誤的政策總是要付出代價的,覺悟得愈晚,代價愈大,但大多數的美國人,直到現在都還看不清楚問題的真相與形勢的本質。
雷小山說,如果美國繼續試圖遏制中國,就不會取得成功。美國籍的雷小山長期居住在中國,遠比一般美國人有更多的機會觀察、瞭解及認識中國,所以他會很細膩地察覺到中國人在面對高壓制裁下的心理反應,不論個人、企業乃至政府,都會堅定地認爲,絕不能受制於人,不管多大代價,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政府加大科研支出,都要突圍,實現進口替代。
雷小山看到的,確實是中國人具有的中華民族民族性中不服輸的特質,但他似乎沒有特別指出中華民族民族性中的另一特質─科技DNA。
數據顯示,美國科技企業中華人比例不低,AI領域中華人比例尤高;馬斯克的Grok 3核心團隊全是華人;各種國際數學、物理大賽,冠亞季軍參賽者一眼望去盡是華人,DeepSeek團隊一百多位年輕人更是全未留過洋的本土科技精英,這樣的華人科技DNA,美國如何封鎖得了?
由於各種特殊原因,上世紀以來美國享有了巨大的華人科技紅利,如今時移勢易,這樣的紅利正由美國移向中國,美國一天沒想明白,那麼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就一天起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