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讓消費成爲推動中國大陸經濟的主引擎

中國大陸消費不振的根源,不僅是購買力不足,更與信心缺失的疊加結果有關。圖/新華社

近期中共召開四中全會聚焦「十五五」規劃,爲中國大陸2026至2030年發展定向,但規劃五年發展計劃之際,國內外經濟情勢動盪,如何因應外部需求收縮和內部有效需求不足的雙重壓力,是北京當局燃眉之急。

北京當局對經濟下行壓力確實憂慮,不斷推出應對政策,但受全球局勢劇變、中美競爭深化、內需疲弱與地方債壓力等多重因素制約,除了發展藍圖,亦應全局調整短程戰略以應急需。

當前策略雖強調促進消費與改善民生,實際執行仍不脫投資導向的框架,從刺激基礎建設、補貼國營企業到出口導向,供給側依然佔據主流,至於刺激家庭消費的財政轉移、社保改革或稅制減壓措施,並未大幅推進。「十五五」多屬中長期性計劃,非以短期內對內需產生強大推力爲目標,難以期待經濟能即時脫困。

近期大陸經濟增長的最大隱患在於消費需求長期低迷,消費動能顯著疲軟,居民「想花」、「敢花」、「能花」的意願嚴重不足。不僅拖慢經濟復甦,也暴露了經濟長期以投資與出口爲導向的結構性矛盾。消費作爲國民經濟的最終需求環節,其不足正是經濟從「高速增長」升級爲「高品質增長」的關鍵掣肘。

過去十年,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顯低於GDP增速,收入佔GDP比重下降趨勢。特別是低收入羣體收入增長緩慢,使消費潛力無法釋放。

從邊際消費傾向來看,高收入者的消費增量有限,中低收入羣體纔是消費市場的主力,但他們口袋的錢不足,導致整體購買力疲弱。此外,青年失業率偏高,即使調節後的官方估計值也高達15%上下,年輕羣體的收入預期下降,一般民衆對收入傾向儲蓄防禦,自然大額降低消費意願。

至於家庭資產的最大部分來源房地產部分,過去二十年來,房價上漲的確創造巨大的財富效應,支撐了家電、裝修、汽車相關消費。然而,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房價下行導致居民資產縮水,心理上變窮,即便收入未減也減少支出,與購房相關的消費鏈出現連鎖萎縮,導致消費疲軟。

消費者信心指數近兩年持續在低位徘徊,不僅與收入、房價有關,更源於對未來經濟增長與政策環境的不確定感。

許多人認爲前景堪憂選擇延後消費,形成「性價比主義」風潮,儲蓄率長期居高不下進一步上升,預防性儲蓄現象相當嚴重。另一方面,信貸政策偏緊,中小企業主與個體戶獲得消費信貸的難度增加,也削弱了消費能力的外部支撐。

就經濟政策層面而言,投資拉動使大量公共資源流向基建與科技產業,對居民部門的直接支持有限,使最終消費比重下降,即消費不足的主因在於收入未能充分流向居民。政府和企業部門的投資擴張成爲主動力,居民部門相對被動,導致出現供給旺盛而需求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另外,社會保障薄弱、收入不穩、居住成本高、階層所得差距、人口高齡化等制約因素,亦造成消費結構失衡。

這些因素交織,使居民對未來的預期偏保守,形成「信心缺口」的惡性循環。因此提振消費動能的有效路徑,應從收入、信心、制度與環境四層面入手,打通「有錢花—敢花錢—願花錢—方便花」的全鏈條。

總括來說,中國大陸消費不振的根源,不僅是購買力不足,更與信心缺失的疊加結果有關。恢復消費動能不能僅靠短期刺激或補貼,而要在「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政策預期—產業供給」的整體架構上進行制度性修復,才能使消費重新成爲推動經濟長期繁榮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