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泳渡喊卡、陸啟用W121銜接航線… 交流和善意才能止戰
賴總統第四講「國防軍備」,加上即將上場的軍方漢光演習、民間城鎮韌性防空演習,再到去全聯躲警報、公視要播出假想共軍攻臺的「零日攻擊」,似乎風雨欲來,令人憂心。
李登輝時代的防衛政策是殲敵於海上,不讓戰火波及本島;蔡英文時代是殲敵於岸灘,所以要買地雷,讓臺灣裝扮成爲刺蝟島。但到了賴清德時代卻成了「城鎮保衛戰」,向美軍購的「地表最強戰車」M1A2去年底開始交貨,以後這些戰車就會流竄在臺灣城市,進行巷戰。接着黑熊要我們學包紮、學急救、買一三八○元的防災包,纔好自救救人;臺灣變成加薩和烏克蘭,天天躲防空警報;家園成廢墟,年輕子弟捐軀沙場,這是我們要的嗎?
當兩方實力懸殊,未必是「備戰才能止戰」,如果對方不吃這套,認爲大石頭砸小石頭,大石頭願意損失一角,但就是要讓小石頭飛灰湮滅,怎麼辦?我們逐年調高國防預算,今年更以GDP三%爲目標,但國防預算再怎麼調高,也無法與對岸均等,對岸是八兆,臺灣是四七六○億,總不能勒緊褲帶來「抗中保臺」。
第四講中,總統說:「我請問大家一個問題,二三○○億,每個人發一萬塊,還是要拿一五○○億來做『國防韌性』?另外再加一千億補助臺電,讓臺電不要漲價?」但民間的疑惑是一五○○億要交給美國軍火商,一千億是廢核能源政策的代價,讓臺電轉手給光電商,繼續刨光我們的綠地。
臺灣與大陸的互動,只有交流和善意才能止戰,而不是比拳頭大小,實力懸殊就要有對應的智慧。我們總認爲對岸是「併吞」,但臺灣民衆是否有認真思考大陸「統一」真正的意圖,是「領土野心」還是「民族感情」?
若是「領土野心」當然無解,只能對幹到底;但若是「民族感情」呢?「民族感情」是百年前因國力孱弱,祖先面對列強欺凌只能割讓臺灣;但現在中國已成強國,當然希望完成統一。
就如同因家貧而將孩子送給人家,現在有錢了、蓋了大房子,總希望送出去的孩子能認祖歸宗。如此比喻是否適切,當然可以討論;孩子是否願意認祖歸宗,也應該尊重。不過我們用拒絕交流、歧視陸配、視對方爲敵對勢力來回應人家的「民族感情」,對岸就報以機艦繞臺、懲治臺獨分子,如此惡意循環,如何讓大陸十四億人民站在同情臺灣的一方,而對武統鷹派產生牽制力量?
臺灣與大陸「民族感情」最好的時期是八○年代末期,藝人凌峰推動「希望工程」幫大陸偏鄉建小學的時候。凌峰在臺視製作主持「八千里路雲和月」,爲兩岸冰凍解封、讓臺灣人瞭解大陸;而臺灣人慷慨捐輸興建小學,更讓大陸人心懷感激,那時兩岸充滿善意,誰會想到戰爭?
兩岸國力懸殊,應對得靠智慧。李登輝在總統任內成立國統會,自兼主委、聘任黃信介爲副主委,有誰會說李登輝、黃信介是統派?不把話說死,讓對方留顏面、有迴旋空間,無解題就留給時間,這就是政治智慧。
當金廈例行的泳渡交流,都被權責單位認爲是統戰而終止,對岸則報以啓用M503航線W121銜接航線;如此敵意螺旋上升,還能企望和平?
以戰未必能止戰,難道我們只剩焚香祝禱,祈求戰爭不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