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後“首年”:金融消保走向系統化和精準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周妙妙 深圳報道
3月以來,深圳、江蘇、重慶、福建等多地部署開展2025年"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
當金融機構在"3·15"的節點回顧2024年的消保成績,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後“首年”帶來的消保格局變化也“躍然紙上”:金融消保的內涵逐漸豐富,在增強“金融爲民”底色的同時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
一方面,“大消保”格局的逐漸形成推動金融消保監管和金融機構消保都更具系統性;另一方面,在“金融爲民”的主基調下,消保工作也開始破解更多細分場景中的金融服務難題。
系統性:構建“大消保”格局
一名金融機構消保負責人的一天會是什麼樣呢?可能是負責產品和服務的消保審查、內外部投訴管理、消保聯席工作、服務管理工作、統籌投訴處理工作、建立消保規章制度、牽頭組織宣教活動等多線程任務。
這也是“大消保”時代下的工作常態。消保工作本質上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的工作。對於一家金融機構而言,消保貫穿於產品和服務從設計、交付到售後服務的全流程,關乎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一個社會而言,金融消保關乎社會、金融穩定。
金融消保也成爲一項常談常新的工作,面對着衆多充滿挑戰的新課題。在現今的數字時代,打着“投資理財”幌子的騙局、新型電信網絡詐騙等非法金融活動“花樣”頻出,且變得更爲隱蔽和具有針對性。
這需要監管構建起一套更高效系統的工作協調機制。自金融監管機構改革後,金融“大消保”格局逐漸形成,消保工作的統籌變得更加系統化。
記者發現,“大消保”是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完成後開始頻繁出現的概念,也是落實金融體制改革要求的重要舉措。
爲加速構建“大消保”格局,去年初,金融監管總局金融消保局發文稱,要推動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與相關部委的溝通協作機制;研究制定統一適用的政策措施等。
金融消保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後,消保監管效率得到大幅提升;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進一步暢通,多元化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形成。
譬如,當前,金融消費者面臨的產品和服務越來越多地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的性質,而監管通過發揮聯席會議功能作用,研究推進跨市場、跨領域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保護重大問題治理舉措,能進一步解決類交叉性、類金融產品監管協調不足的問題。
系統性也體現在監管督促金融機構將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各項要求嵌入業務經營各環節、全流程,落實主體責任上。
同時,隨着縣域監管支局的統一掛牌,依託“四級垂管”架構,金融消保工作逐漸深入縣域。此外,長期缺位的針對金融消保的專門性立法,也將適時制定。
針對性:場景、羣體細化
除了強化糾紛多元化解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打擊非法金融中介活動,加強風險提示和宣教之外,消保更底層的內涵是“金融爲民”。
回顧近年來的"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主題,“金融爲民”是一條貫穿的主基調。
但這一基調在今年尤爲突出。記者瞭解到,今年的"3·15"金融消保宣教活動主題爲“保障金融權益 助力美好生活”,主要展示兩個方向的工作成果和舉措。
在展示各地打擊非法金融中介活動的經驗或成果之外,還有一條便是宣傳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金融機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爲民辦實事的亮點舉措。譬如,江蘇金融監管局今年在部署開展消保宣教活動時,聚焦金融爲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爲民辦實事。
並且,這一趨勢也使得金融消保工作更具針對性和精準化,具體體現在羣體細化和深入場景等方面。
以深圳爲例,去年,深圳聚焦境外來深人士消費、老年人支付環境等具體場景,組織開展深圳國際支付季活動,併發布微信支付優化跨境體驗、現金零錢包創新、數幣硬錢包創新以及支付示範商圈建設推進等四項便民成果。
針對老年人金融可得性問題,深圳推動金融機構營業網點無障礙改造以及手機銀行、互聯網銀行等適老化改造;通過發放銀行頤年卡實現高齡老人津貼無感申辦、自動提標、線上認證。
在金融知識宣教領域,羣體和場景也進一步細化。“一老一少一新”重點羣體、縣域成爲多地金融教育宣傳月的主要宣教對象和場景,以打通金融教育的“最後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