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買得到幸福! 專家:花錢在「這8件事物」千萬別內疚
▲專家指出,最明智的花錢方式,就是花在能夠讓你改變「對生活感受」的體驗上。(示意圖/CFP,下同。)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科學家發現「金錢絕對買得到快樂」,只是必須搞清楚,哪些類型的消費,能夠真正觸發長久且可持續的幸福感。幸福專家維絲(Jessica Weiss)認爲,人們花錢在8件事物上,絕對不應該感到內疚,因爲長遠來看,投資這些事物,實際上對健康福祉有益。
►現場音樂表演
與成千上萬的陌生人一起高聲歌唱,不僅僅是好玩,背後也有科學原理。
研究顯示,集體唱歌讓大腦釋放促進親密關係的催產素,以及增加幸福感的腦內啡,引發社會學家涂爾干(Émile Durkheim)所謂的「集體亢奮」,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並且創造出一種歸屬感,可能持續好幾天。
►新奇體驗
神經科學顯示,新奇體驗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形成更深刻的記憶。即使只是很小的新鮮體驗,例如逛逛新的小農市集,打電話給久未聯繫的朋友,或者替指甲塗上意想不到的顏色,都能讓生活變得更豐富、更有層次。若與朋友分享這些經驗,甚至能讓幸福感倍增。
►節省時間的開支
研究顯示,爲了節省時間而花錢,比起物質上的揮霍,更能夠有效減緩壓力。因此,送餐服務與房屋清潔,都不是奢侈消費,而是對於心理健康的投資,外包麻煩的任務也不是懶惰,反而是保持理智的聰明之舉。
►促進人際關係的活動
哈佛大學一項逾8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比起基因、財富、名聲,親密關係更能夠預測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朋友共進晚餐,搭上飛機探望家人,都不只是一種消費,而是情感帳戶裡的存款,能夠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帶來利息。
►對他人無私慷慨
相較於自我放縱,人們慷慨無私地,把錢花在別人身上時,會讓大腦的獎勵迴路(reward circuit)更加活躍,被科學家稱之爲「助人者的快感」(helper’s high)。因此,當你請朋友吃午餐,或者爲自己關心的議題捐款時,都可以感受到一股溫暖的衝動。
►小確幸
大腦的愉悅系統更偏好「多次小刺激」而非「一次大刺激」,每週喝2杯4美元(約新臺幣120元)精品咖啡累積的快樂,比一次砸下400美元(約新臺幣1.2萬元)更多。這些適度且規律的小確幸,將成爲大腦期待快樂節奏。
►違反直覺的挑戰
違反直覺、具有挑戰性的體驗,能夠帶來持久的滿足感。例如跳進冷水池、完成艱難登山行程、掌握一門艱困的技巧,都是「努力換來的快樂」,能夠觸發大腦的「成就感迴路」,這些都是被動的舒適無法達到的。
►提前制定計劃
提前預約體驗服務,能夠創造三重的幸福體驗,也就是期待的快樂、體驗的快樂、回憶的快樂。一場假期會從預約的那一刻起,開始帶來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