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創新藥“出海”已狂攬超450億美元:當“出海”進入深水區, 下一個方向在哪裡?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魏官紅

對於2025年上半年的中國醫藥行業而言,最火爆的關鍵詞莫過於“出海”。

在近期舉行的一次公開會議上,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馬建春提到,中國在研的原研創新藥數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一,正在加速實現從“製藥大國”到“製藥強國”的轉變。

在數量、質量雙雙提升的背景下,“出海”意味着國產創新藥的實力正得到國際認可。2019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創新藥的License-out(對外授權)不管是交易數量、首付款金額還是交易總金額,都在逐年上升。

但隨着中國創新藥“出海”進入深水區,下一個方向在哪裡?

科興製藥副總經理邵珂認爲,“中國生物藥企業出海是要到大江大河裡面去選擇有競爭性的優勢(領域),而這些優勢在哪裡?就是腫瘤、自免和以糖尿病、減肥爲主的代謝類疾病”。

國產創新藥全年BD交易金額有望再創新高

今年,三生製藥一筆最高可達60.5億美元的重磅交易,點燃了市場情緒——這家中國藥企將自主研發的PD-1/VEGF雙抗SSGJ-707的海外權益授權給輝瑞,首付款高達12.5億美元,刷新了國產創新藥License-out的最高首付款紀錄。

而這並非孤例,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4年國產創新藥BD(商務拓展)交易總金額和首付款分別爲523億美元和41億美元,雙雙刷新最高紀錄。截至今年5月27日,國產創新藥BD總金額已經高達455億美元,首付款達22億美元,全年交易金額有望再創新高。

在近日舉行的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學論壇”上,馬建春提到,中國在研的原研創新藥的數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一,原研創新藥數量佔全球的24%,中國正在加速實現從“製藥大國”到“製藥強國”的轉變。

諾誠健華臨牀開發和醫學研究副總裁趙仁濱認爲,中國創新藥的進步體現在數量提升、質量提升和國際認可度提升等各個方面。

“2015年我國改革了創新藥的審評審批制度,成爲了創新藥元年。從那開始,由於國內創新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們看到同靶點首款上市的藥品,從與全球同步上市有10年之久的差距,到目前一些產品縮短到1至2年甚至是同步全球上市的速度。另外,中國加入ICH(人用藥品技術要求國際協調理事會)之後,有很多國際多中心的臨牀試驗都在中國開展。在一些新技術領域,如雙抗、ADC(抗體藥物偶聯物)等,中國已經具備了全球同步的創新能力。”趙仁濱說道。

他進一步表示:“另外,2011年至2024年,我國審批上市的一類新藥有300多個品種。但看2015年的數據,其中只有不到10%是國產創新藥,在2024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80%。在2024年全球首次開展臨牀試驗的創新藥當中,我國創新藥的比例爲全球首位,證明我國臨牀開發的能力也在逐年提升,具備了全球競爭力。在國際上,我們的創新藥在2024年至少有17個品種在FDA(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獲得了突破性療法認證,證明中國的創新能力已經得到了國際認可。”

在創新藥質量和數量提升的背景下,中國創新藥“出海”成爲了一個必然趨勢。

趙仁濱提到,2019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創新藥的License-out不管是交易數量、首付款金額還是交易總金額,都在逐年上升。在這些交易的產品當中,中國的創新藥佔絕大多數,這代表了中國創新水平的國際認可程度在提升。“今年第一個季度我們就看到跨國BD交易已經超過了33筆,這個數量在今年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所有藥企的研發、臨牀、產業化都必須考慮全球佈局

隨着中國創新藥“出海”進入新階段,創新藥也面臨着新的課題。

馬建春提到,“實現全球化並不是一帆風順,有很多挑戰需要應對,比如說監管的壁壘、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海外運營能力等方面,都是需要去破解的難題”。

“我們部分新藥能夠在國內成功上市,但還是比較難打入歐美市場,這是爲什麼?一方面,歐美的臨牀費用高昂,熟悉海外醫藥規則的人才還是比較缺乏;另一方面,歐美的審批監管要求比較高。”馬建春進一步說道,“還有今年以來的新情況,比如關稅等因素,都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馬建春建議,要打造全球醫藥產業共同體,首先要在政策方面加速構建國際化制度性開放和制度性合作體系。在制度性合作的角度,比如從監管的互認、各方面貿易協定的溝通方面爲企業創造好的環境。同時也要設立一些跨境平臺,提供出海全流程支持的一站式服務,減少企業出海的各環節成本,幫助企業獲得更大的效益。

二是培育耐心資本。讓金融資源和科技創新能夠捆綁得更好,爲醫藥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三是要進一步推廣人工智能在醫藥領域的應用。人工智能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可以讓“千人千策”的精準醫療成爲可能,提高患者的治癒率,讓醫藥研發從人力研發轉向算力研發,實現降本增效。

四是抱團出海,推動中國創新藥從授權交易向共融共生進化,嵌入全球的研發體系,成爲全球醫藥創新的核心變量。

邵珂表示:“中國生物藥企業出海是要到大江大河裡面去選擇有競爭性的優勢(領域),而這些優勢在哪裡?就是腫瘤、自免和以糖尿病、減肥爲主的代謝類疾病⋯⋯我們的建議是,首先要瞄向歐美這種高法規市場,同時兼顧新興市場,新興市場的優勢是人口多、增長快,大的MNC(大型跨國製藥企業)並不見得在那邊有主導優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邵珂還強調:“可以看到,中國生物醫藥已經到了DeepSeek時刻,我們所有的藥企,不管是研發、臨牀還是產業化階段,必須要考慮全球佈局。”

北京君都(上海)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夥人岳雲提醒稱:“現在是醫藥行業融資的窗口期,但窗口期很短,可能兩三年、也可能三五年。根據我們的經驗,建議大家要抓緊時間,能融資的儘快融資,只要拿到資金,哪怕來寒冬了,我們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