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一日起,食品安全問題有解了?

今年315,被網友稱爲最狠的一屆。

楊銘宇染色牛肉、華萊士噴射戰士、小龍坎口水菜、蜜雪冰城隔夜檸檬、冷凍蝦仁被爆加入保水劑增重… …,網友們對食品安全的價值觀,可以用崩塌來形容。

不過,在這一切糟心事以外,315過後也公佈了一個值得振奮的消息——2025年5月1日起,市場監管總局即將上線“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可以說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里程碑事件。

區別於目前通過12315消費者服務熱線或12345市民投訴平臺的舉報形式,未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反映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無論是反映速度亦或是舉證形式都有了更多優化提升的空間。

新平臺的出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長效解決有何意義?在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當下,這一系統能否真正終結“突擊檢查”的治標模式,推動餐飲行業進入透明化、可持續的安全治理時代?

事件頻發倒逼監管升級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禦

近幾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問題頻發,幾乎每月都有存在負面新聞。

塔斯汀吃出生肉,槽頭肉梅菜扣肉預製菜, “東北雨姐”銷售紅薯澱粉未檢出紅薯成分,五花八門的事件,讓消費者意識到食品安全的每一個鏈條都有可能存在隱患和雷點。

“民以食爲天”,吃飯可以說是百姓的頭等大事,入口的東西無法保證安全,消費者的天可就塌了。

問題的不斷爆出不僅對於涉事企業帶來影響,更深層次上增加了消費者和食品企業之間的猜疑和顧忌,消費者越來越不敢吃,擔心黑心商家,擔心“科技與狠活”,讓良心企業也跟着遭殃,陷入惡性循環。

爲解決問題,以市場監督管理局爲首的部門做出了諸多努力。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監督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973.4萬家次,監督抽檢食品679.49萬批次。持續開展民生領域“鐵拳”行動,查辦食品安全違法案件53.6萬件,移送司法機關3298件。對17.5萬家中小學、校外供餐單位進行全覆蓋監督檢查,整改問題22.7萬個。

老鄉雞甚至在公衆號自曝,恨不得把每個門店每天查一遍,無論什麼問題,全部主動公示出來。

然而,即便監管和企業共治,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存在不足。

首先是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更多依賴抽檢和被動受理投訴,亦或是媒體曝光,難以及時主動發現隱患。

對於食品生產環節存在的“盲點”問題,如油罐車混裝食用油也缺乏管控和發現的路徑。

其次,部分餐飲企業通過“突擊整改”應付檢查,精心準備應付檢查的餐飲商品,而對於日常銷售過程中向消費者提供的產品卻有狸貓換太子的嫌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行事風格也讓問題爆出的難度提升。

最後,違規成本低也無法讓企業引起足夠重視,餐飲企業爆出食品安全問題後僅處以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的罰款,可能遠低於品牌單店一日的營業收入,這也使得部分企業“屢罰屢犯”但不見改進成效。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的誕生即可對原有監管模式進行優化和補充,通過整合內部舉報、智能分派、信用公示等功能,形成覆蓋全鏈條的數字化監管網絡。從“滅火式應對”轉向“社會共治”,讓處在第一線的消費者參與問題的曝光與解決,讓問題的發現更及時,問題的解決更迅速,從而維繫餐飲市場與消費者間來之不易的信任。

舉報平臺也是溝通平臺 消費者與企業公平對話

“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對於消費者和餐飲企業而言有着不同的意義和價值,但同樣的是共同致力於解決百姓日常餐飲食品安全的大方向。消費者在平臺的加持下有了更多工具與話語權,而餐飲企業在平臺的推出下也有受益之處。

“隨手拍”影像直傳是“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最爲核心的功能點,也是區別與傳統食品安全舉報模式的重要特質。在消費者發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第一現場,就可以通過拍照記錄的方式將證據進行保存上傳,無論是抓住轉瞬即逝的企業違規瞬間,還是避免不良餐飲商家毀滅證據導致“死無對證”,影像直傳讓食品安全問題“有圖有真相”,後續處理也有據可依。

此外,將餐飲、集體用餐企業員工、供應鏈從業者等內部人員納入舉報核心羣體,也是食品安全舉報系統的重要舉措。很多時候,餐飲領域重大食品安全問題的曝光離不開企業內部“吹哨人”的舉報,在利潤與公義的權衡之間,仍然不乏有良心的員工甘願冒風險爲廣大消費者敲響警鐘。

去年暑假期間,在網絡上就出現一股“兼職大學生曝光打工企業”的風潮,衆多參與暑期打工的大學生在自己就職的飯館、奶茶店或餐飲品牌的工作過程中就能發現所在單位存在的問題並自發的發在網絡上,形成民間自發的“315組織”。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東日照市山海天旅遊度假區一名暑期兼職的大學生揭露了打工海鮮餐廳的驚人內幕——回收顧客吃剩的海鮮,並重新加工成海鮮疙瘩湯再次銷售給顧客。正是這名大學生的仗義執言,讓監管部門發現問題迅速響應,對該海鮮店進行了全面調查,並決定責令其停業整頓。

“隨手拍”助力外部消費者及時發現上報問題,企業員工舉報平臺幫助內部員工曝光不爲人知的餐飲亂象,讓更多羣體參與到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督中,正是餐飲問題未來得到解決的重要起點。同時舉報信息與企業證照、食材溯源數據聯動,新發現問題與傳統抽檢抽樣彙報成果結合,更能夠幫助監管系統直達“病竈”對涉事企業進行處理。

對於餐飲企業而言 新平臺的出現可以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全民監督的大環境下,餐飲企業需要以更高的標準和責任感做到食品出品的穩定與可靠。原本得過且過的“小問題”,一次兩次的“偶發性事件”,都不再能逃過消費者的“法眼”,只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真正把食品安全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維持品牌的長期運營。

同時,官方舉報平臺的推出也能避免餐飲企業受到惡意評論與抹黑的影響,部分餐飲企業在過往的運營過程中曾遇到惡意差評或不良打假團體訛詐的情況。2023年,在北京曾出現一起男子帶蟑螂下館子敲詐事件,涉事男子就多次用隨身攜帶的蟑螂訛詐餐飲企業要求賠償,其在被抓獲之前已有多次成功經歷。

在統一舉報平臺出現後,這些受困擾的企業就有了底氣,能夠更果斷有力的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身的經營權益,共同護衛餐飲行業天朗氣清的良好氛圍。消費者與餐飲企業也能夠通過舉報平臺進行證據的羅列對比,釐清事件脈絡,不讓任何一方“受委屈”。

從“一陣風”到“常態化”:如何讓食安改進成爲持續議題.

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向來難在“持續性”。過去,“3·15”晚會曝光、監管部門突擊檢查、企業連夜整改的模式,往往讓食安治理淪爲一場“運動式”的表演。出了問題曝光問題,解決完之後出現新的問題再去曝光,似乎成爲無法解決的循環。

消費者一方面欣慰着問題的發現,但另一方面也會逐漸對監管效能產生質疑——爲何總是等到媒體曝光後,問題才被重視?爲何知名品牌屢屢“翻車”卻仍能“復活”?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循環,就反映出了傳統監管體系存在的障礙。

在傳統模式下,監管部門的人力與資源有限,難以覆蓋全國數百萬家餐飲單位。而如今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的背景下,技術手段的加持幫助監管系統達到新的深度。能夠有效降低監管成本的同時將風險防控從“事後滅火”轉向“事前預警”,早干預,早解決。

食品安全從來不是監管部門“獨角戲”而是涉及中國十幾億百姓的民生大事,大家不僅關心問題的曝光,更關注問題的解決進度。只有出現的問題及時得到了解決,才能快速恢復消費者的信心,也保留餐飲企業的經營動力。平臺是客觀條件助力,環境纔是未來更需追求的目標。

可持續的食品安全治理,需要的是行業文化的重塑。通過合理的規章制度設置和內部培訓,讓食品安全從“紙面要求”變爲“肌肉記憶”。例如河南的胖東來超市通過公開銷燬過期食品、48小時無條件退貨,獎勵發現問題的消費者等舉措,將品控細節透明化,成爲行業標杆,這樣的舉措就能夠幫助從業員工保持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也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從過往應付監管部門檢查的最低標準,逐漸過渡到真正保障全民食品安全的高標準,需要消費者、餐飲企業和監管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國食品安全舉報系統”的出現或許能夠成爲食品安全問題被最終解決的一個起點,我們也期待未來有更多積極的信號出現,真正讓消費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