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例!未滿一歲嬰染腸病毒亡 出現肝炎、敗血癥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佈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爲北部未滿一個月新生男嬰,目前感染源待釐清。記者沈能元/攝影

衛福部疾管署今公佈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爲北部未滿一個月新生男嬰爲早產兒,2月中旬,因呼吸窘迫收住兒童加護病房,3月中旬陸續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症狀,3月17日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爲腸病毒的「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但家庭接觸者,或是住院時間所接觸的醫護人員、同病房患者等都無感染腸病毒,目前感染源待釐清。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低點波動,但持續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通報;另近四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爲多,其次爲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依據往年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3、4月開始逐漸上升,將密切監測疫情變化。

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爲出生未滿一個月新生兒,重症病例數略高於2021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至1例;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爲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一歲幼童分別爲0、1、4、8例,籲請民衆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爲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避免與患者接觸,並留意自身健康,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採取適當隔離;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亦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

此外,醫院嬰兒室、託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如發現疑似腸病毒羣聚感染,即應通報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