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蚵仔衝擊本土市場 蚵農嘆:只剩老人工苦撐

臺南沿海北門地區的蚵仔最近進入採收期,林姓女蚵農整理採收的蚵仔。(郭良傑攝)

林姓女蚵農剝開剛採收的蚵仔,見蚵肉飽滿、又新鮮,稱讚不已。(郭良傑攝)

曾姓老婦受僱穿蚵殼,賺取微薄的工錢。(郭良傑攝)

最近臺南沿海地區蚵仔(牡蠣)開始進入採收期,因未受到天災影響,去年中秋後放養的蚵仔生長狀況良好,上等蚵仔肉質飽滿,蚵肉猶如大人拇指一般,蚵農大讚收成好,每臺斤產地價格在200元以上。近年來因人口外流及少子化影響,蚵農幾乎都是6、70歲老人,老蚵農擔心,在進口蚵低價競爭下,養蚵業幾乎看不到未來。

根據農業部漁業年報的統計,臺灣養蚵業2010年總產量有3萬6056噸,到了2023年只剩下1萬6115噸,減少1萬9千多噸,而從越南進口的蚵仔,2023年是3937噸,到去年10月的進口量是3085噸。

蕭姓水產業者指出,臺灣本產的蚵仔當然是首選的食材,從產地採收、盤商收購送到市場、賣到餐廳,可以在一天內完成,蚵仔的鮮度當然是最佳狀態,可以做生蚵沙西米的頂級生蚵,每臺斤至少都在300元以上。但一般市場上賣的蚵仔,因泡過水,加上利潤的考量下,混入每斤約130元的進口越南蚵,冒充臺灣蚵是常有的事,估計進口越南蚵已佔五分之一以上的市場,進口的越南蚵已嚴重衝擊本土市場。

42歲的王姓蚵農指出,現在臺灣西部沿海,從彰化、雲林、嘉義到臺南,蚵農都以6、7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像他這種三代人都從事養蚵的人家,即使收入不差,還是找不到年輕人肯接手這份事業;因爲每天頂着大太陽到海里養蚵,賣的是勞力,身上全是海水鹹腥味,遇到颱風、豪雨,蚵苗生長一旦收影響,整年的收成就去掉大半,能賺錢都是老天爺保佑。

臺南北門70歲的林姓女蚵農指出,年輕時她可以僱工幫她到沿海架蚵棚,放養上萬條蚵仔,一年收入上百萬元,如今漁村裡缺工嚴重,她也只能一個人放養上千條,賺取一些家用,收入剩下10幾萬元,今年清明後收成的蚵仔都很飽滿,產地價格每臺斤都在200元以上,但是因放養數量不多,收成有限,消費者要吃到這種頂級鮮蚵的機會就減少了。

北門區受僱幫蚵農穿蚵殼的曾姓老婦表示,從事養蚵的人逐漸減少,連幫忙穿蚵殼的價格也不高,穿一條14尺長的蚵殼只有2.5元,一天能穿個400條,賺個上千元就很不容易,她也70多歲了,只能靠這種老人工來貼補家用。

王姓蚵農表示,綁蚵殼線的人工很難找,去年中秋後放養的新蚵,最近開始進入採收期,一直持續到中秋節,接着就要進行新蚵苗的放養,目前綁蚵殼的人工短缺,到了放養期,都得全家動員來綁蚵殼,才能度缺工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