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提醒!明天7月17日:暴雨、大暴雨、極端高溫,農民要警惕3件事,早做4件事
一、近期天氣“不走尋常路”:暴雨高溫齊登場,多地已拉響預警
老鄉們注意了!最近的天氣就像“冰火兩重天”——一邊是“烤”驗模式,一邊是“泡”水危機。根據中央氣象臺最新消息,7月17日起未來三天,咱們國家的天氣舞臺有點“熱鬧”:
高溫“紅得發紫”:四川盆地、陝西關中、江漢、江淮、黃淮等地將出現35℃以上高溫,部分地區甚至會衝到39~42℃!這可不是普通的熱,玉米、水稻等作物可能會被“曬蔫”,大棚蔬菜更是要小心“燜鍋效應”。中央氣象臺已發佈高溫橙色預警,大夥兒出門幹活記得避開正午,防暑降溫別大意!
暴雨“來勢洶洶”:東北東部、黃淮、江淮、江南東部等地將遭遇短時強降水,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山東中南部等局地小時降雨量能達到50毫米以上(相當於1小時下完半個月的雨)。同時,甘肅、內蒙古部分地區還有4~6級大風,玉米、果樹可能會被吹倒,得提前加固棚架!
二、天氣“變臉”對莊稼有啥影響?這些風險千萬別忽視!
可能有老鄉會說:“天熱下雨不是常事嗎?”但今年的情況有點特殊——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對莊稼的威脅可不小:
高溫熱害:作物可能“中暑”減產
持續高溫會讓水稻“抽穗困難”,玉米“雄穗不育”,蔬菜“落花落果”。尤其是處於灌漿期的小麥、孕穗期的水稻,一旦超過35℃,結實率可能暴跌!大棚種植戶要注意:棚內溫度可能比室外高5~8℃,中午記得通風降溫,別讓黃瓜、番茄“悶壞了”。
暴雨內澇:農田變“池塘”,根系要爛根
短時強降雨最容易引發農田積水。如果積水超過24小時,玉米、大豆的根系會缺氧腐爛;蔬菜大棚若排水不暢,可能連棚膜帶作物一起“泡湯”。另外,雨後土壤板結,透氣性變差,雜草和病蟲害也會趁機“作亂”(比如水稻紋枯病、蔬菜霜黴病),後期管理難度會翻倍!
旱澇急轉:北方抗旱、南方防澇,兩頭都得顧
今年氣候怪就怪在“極端天氣扎堆”:北方部分地區剛熬過乾旱,又要防暴雨;南方一些地方長期多雨,現在又要面對高溫。這種“旱澇急轉”最考驗咱們農人的經驗——既要會“排水”,又要懂“保墒”,哪樣沒做好,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費了。
三、中長期預測:未來10天雨水偏多3~6成,拉尼娜會讓冬天更冷嗎?
除了眼前的“麻煩”,大夥兒肯定也關心後面的天氣:雨要下到什麼時候?今年冬天會不會特別冷?
未來10天(7月16~25日)雨情:這些地方要重點防澇
東北中南部、黃淮、江漢、華南、江南東部等地累計降水量將達30~180毫米,南部沿海局地甚至會超過400毫米(相當於下了半年的雨),比往年同期偏多3~6成!也就是說,黑龍江的大豆、河南的玉米、廣東的荔枝園,都可能面臨“雨水超標”的問題,現在就得提前清理溝渠,別等積水了才着急。
拉尼娜來了,今年冬天會是“冷冬”嗎?
最近不少人在傳“拉尼娜導致冷冬”,老道在這裡給大夥兒吃顆“定心丸”:雖然2025年拉尼娜氣候已經形成,可能讓冬季冷空氣更活躍,但“冷冬”不是板上釘釘!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還沒發佈相關預警,咱們不用過度緊張。不過,提前準備總沒錯——比如儲備抗寒種子、加固溫室大棚,等到秋天再根據最新預報調整種植計劃也來得及。
四、農友們該咋應對?這4件事現在就得動手!
說了這麼多風險,關鍵還是“怎麼幹”。結合天氣情況,給大夥兒整理了一份“應急清單”,照着做能少走彎路:
1. 防內澇:先清溝渠,再固田埂,關鍵時刻能“救命”
立刻檢查排水系統:把田間的“毛細血管”(小溝渠)打通,特別是地勢低窪的地塊,要確保雨水能在2小時內排完。大棚種植戶記得墊高種植槽,或者在棚外挖“排水溝”,別讓雨水倒灌進棚。
玉米、果樹別“躺平”:暴雨前給玉米培土固根,防止倒伏;果園裡挖“魚鱗坑”(環狀排水溝),避免積水爛根。如果已經出現積水,雨後要及時中耕鬆土,讓根系“透透氣”。
2. 抗高溫:給作物“撐傘喝水”,減少熱害損失
澆水選對時間:高溫天澆水別在中午,最好選早上6點前或傍晚6點後,採用滴灌或噴灌,既能補水又能降溫(避免大水漫灌導致爛根)。
給作物“穿防曬衣”:蔬菜大棚覆蓋遮陽網(遮光率50%左右),露天蔬菜可以噴施“降溫劑”(比如0.2%磷酸二氫鉀溶液),既能抗熱又能補充營養。
3. 防病蟲害:雨後“蟲口奪糧”,這3類病要重點盯
真菌病害:水稻紋枯病、蔬菜霜黴病最喜歡高溫高溼,雨後及時噴施多菌靈、甲霜靈;
蟲害:蚜蟲、紅蜘蛛會爆發,用苦蔘鹼、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安全又高效;
生理性病害:高溫導致的“日灼果”、乾旱導致的“卷葉”,要通過遮陰、補水緩解,別盲目打藥。
4. 長遠準備:手裡有糧,心裡不慌
儲備應急物資:雨衣、水泵、遮陽網、常用農藥提前備足,別等天氣惡化了再搶購;
關注官方預警:每天看看“中央氣象臺”“國家氣候中心”的公衆號,提前1~2天做好應對,比臨時抱佛腳強10倍!
寫在最後:咱們農人靠天吃飯,但更要“知天而作”
這幾年的天氣確實越來越“任性”,但老道始終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央氣象臺、國家氣候中心的預警信息越來越準,咱們只要跟着科學指導走,提前準備、精準應對,就一定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最後想跟大夥兒說:種地不容易,但每一滴汗水都不會白流。遇到極端天氣別慌,咱們一起扛!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別忘了轉發給身邊的農友,讓更多人看到這份“救命指南”。
文末互動:你家地裡現在面臨什麼天氣問題?是抗旱還是防澇?評論區聊聊,咱們一起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