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擬修法阻詐 建立銀行和虛幣業跨業照會機制

金管會研議修正詐防條例,未來金融業可以和虛擬資產業務業者跨業照會,即時掌握資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爲加強打詐,金管會銀行局局長童政彰昨天表示,金管會研議修正詐防條例,建立銀行和虛擬貨幣業者之間的跨業照會機制,透過掌握幣流及金流,以有利打詐;此外,針對檢調發現詐騙集團利用開立法人帳戶再轉變爲人頭戶,金管會也已採取管制措施,並要求銀行落實KYC(認識你的客戶)進行查驗。

立法院財委會昨赴國泰世華銀行、華南銀行考察國銀防詐成效。童政彰會後指出,行政院已詢問各部會對於詐防條例的修法意見,金管會將提出強化虛幣及銀行之間跨業管理的修法建議,由於虛擬貨幣的主管機關也是金管會,所以會先由金管會來作虛幣和銀行業務的跨業規管,虛擬資產法上路之後,規管強度也將提高。

童政彰指出,現在已建立照會機制的只有銀行之間,金管會希望至少虛擬幣和銀行金流之間都要跨業照會,未來透過虛擬資產法納管虛擬幣之後,就會更精準建立跨業照會機制。

此外,金管會研議提出詐防條例第八條第二項修正條文,未來金融業可以和虛擬資產業務(VASP)業者跨業照會,即時掌握資訊。

針對現行規定企業法人開設銀行帳戶,實收資本額廿萬元以下免驗資,檢調發現有些詐團藉此申請開戶,銀行以爲是小商家因此覈准,後來法人戶可能轉賣成人頭戶。

童政彰指出,已經採取一連串管控措施,銀行公會在實務上都有規範,銀行也會特別針對這類小型商家開戶進行KYC,後續持續監控以加強管控。

童政彰分析,外資銀行的風險屬性各有不同,例如外銀若在臺灣設點是服務檯灣當地的大型跨國企業,就不會有人頭戶問題,相形之下,免驗資企業較多的銀行,風險比較高,金管會也相對要求這類外銀要以自家客層的不同進行更高的風險辨識,廿九家外國銀行的分行也將加入打詐聯防平臺。

對於尚未有被害人產生、無法通報爲警示戶的「可疑帳戶」,童政彰說,五月起建立銀行的聯防通報機制,可透過銀行間的照會攔阻潛在被害人匯款到可疑帳戶,甚至銀行可透過凍結帳戶的方式,在錢匯出後可因爲凍結而退回潛在被害人的帳戶。

童政彰指出,金管會先前向警政署建議建立電子化通報平臺已建置完成,今年五月接着建置預警通報平臺,由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把異常的態樣、帳號給銀行,銀行若發現是其客戶,就會調閱客戶最近的金流資料,讓銀行掌握這是可能成爲警示戶的帳戶,或是也有凍結資產的權力;在跨行通報之下,款項就算匯出,對方銀行也可啓動資產凍結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