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億美元,再攬MNC大單,中國的BD“頂流”又出手了
—各獎項申報陸續啓動,歡迎關注—
在2025年的國產創新藥出海熱潮裡,一家多次與製藥巨頭“聯姻”的Biotech,再度拿下了一筆重磅交易。
6月23日,和鉑醫藥與大塚製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進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TCE)的開發。據此,和鉑醫藥將獲得總計4700萬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還有權獲得高達6.23億美元的額外付款,以及基於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和鉑醫藥今年上半年內斬獲的第2筆與MNC的BD交易。
回溯其過往的合作版圖,和鉑醫藥已經與多家MNC達成合作。而在今年一季度的出海熱潮裡,它亦是當之無愧的“扛旗者”。
據醫藥魔方統計,2025年Q1,中國醫藥交易數量爲75筆,同比增長34%,交易總金額達369億美元。其中,中國超10億美元的交易有11筆,在全球範圍內佔比將近一半。而憑藉突出的總交易金額,和鉑醫藥強勢入圍了全球及中國醫藥交易TOP10。
如此BD成績,在國內創新藥企中並不多見。
也因此,當創新藥行業面臨估值重構與商業化壓力的雙重挑戰時,和鉑醫藥已憑藉創新實力率先交出了一份優秀的答卷。而從高頻的重磅BD交易,到穩步推進的產品管線,如今的和鉑醫藥正憑藉技術平臺優勢,不斷刷新市場對其價值的認知。
潛在BIC,引爆TCE雙抗出海熱潮
一款尚處臨牀早期的雙抗分子,何以吸引大塚製藥擲下重金?
HBM7020的“潛在同類最佳”特質和在自免疾病領域的差異化創新,或許正是答案。
2024年以來,國內TCE雙抗掀起了License-out交易熱潮,僅當年交易金額便破百億美元,成爲ADC之外的又一大出海口。細究來看,TCE雙抗的作用機制與其在自免疾病領域的治療潛力,是吸引海外買家尤其是MNC們前赴後繼的關鍵。
相較CAR-T療法,TCE雙抗這一激活T細胞的新型免疫療法在給藥便利性、患者可及性和成本控制上皆更具優勢。而其獨特的作用機制,更爲攻克傳統療法難題帶來新可能。
有別於其它TCE雙抗,HBM7020之所以脫穎而出,離不開其背後的硬核技術支撐。基於和鉑醫藥獨有的HBICE®技術,HBM7020具備非對稱結構,能夠有效解決輕鏈錯配挑戰,展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與成藥性。
從作用機制來看,HBM7020能夠通過靶向細胞表面的CD3和BCMA,將目標細胞與T細胞進行交叉鏈接,從而有效激活T細胞並殺傷目標細胞。同時,HBM7020通過設計兩個抗BCMA結合位點,實現了對目標細胞的精準靶向,而單價優化的CD3活性則有效降低了細胞因子風暴(CRS)的發生風險。憑藉這些創新機制,HBM7020已顯示出可廣泛應用於免疫性疾病與腫瘤的強效細胞活性。
眼下,和鉑醫藥正加速開發HBM7020的自免適應症。據2024年年報披露,和鉑醫藥已在準備提交HBM7020的IND申請,預計2025年將完成首例入組。
從臨牀前數據來看,針對自免類疾病致病性B細胞清除,具備技術創新優勢的HBM7020,已顯示出強效持久的致病性B細胞清除作用。
實際上,由於TCE雙抗本質就是在免疫細胞上做文章,其被開發爲自身免疫產品也可謂順理成章。2024年,來自Teclistamab(CD3xBCMA雙抗)的研發結果,就猶如試金石,進一步驗證了TCE雙抗在自免領域的潛力,並推高了該賽道的開發熱潮。
彼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登了兩篇Teclistamab治療自身免疫疾病的文章,兩項研究都顯示出了Teclistamab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系統性硬化症、原發性乾燥綜合徵等自免疾病的治療潛力。
長期以來,自免疾病領域就是藥企必爭之地——憑藉着快速的市場增長和誕生 “重磅炸彈” 藥物的潛力,開發熱度居高不下。據醫藥魔方統計,2024年全球藥品銷售額TOP100中,腫瘤與自免領域依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其中自免領域19款藥物總收入高達998.85億美元。
面對廣闊的臨牀需求,HBM7020的市場想象空間,無疑不容小覷。
何以成爲BD王者?
算上與大塚製藥的合作,和鉑醫藥已在今年上半年拿下2起MNC交易,於一家中國Biotech而言實屬罕見。而和鉑醫藥之所以能屢屢達成重磅BD交易,很大程度歸因於其全球稀缺的技術平臺和研發實力託底。
此次授權出海的HBM7020,便是基於它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的全人源HBICE®雙抗技術及Harbour Mice®平臺開發而來。
2016年,和鉑醫藥通過收購荷蘭生物技術公司Harbour Antibodies,將Harbour Mice®平臺納入麾下。作爲全球稀缺的抗體平臺,Harbour Mice®平臺不僅能生成經典的雙重鏈雙輕鏈(H2L2)抗體,更可獨家生產僅重鏈抗體(HCAb)。
而恰恰也是因爲不含輕鏈的這一特點,重鏈抗體最大限度的解決了輕鏈錯配和異源二聚化的問題,使得這一技術平臺能夠開發出常規抗體平臺難以實現的產品。
一方面,其平臺可以產生高親和力抗體,並具有很好的成藥性;另一方面,可靈活高效地開發多種形式的雙特異性/多特異性抗體(如2+2結構,1+2結構),並實現更有效的雙價阻斷,還有助於實現不同的作用機制,包括交叉鏈接、聚集、雙重結合/阻斷等多種功能。
放眼國內乃至全球,擁有如此技術實力的轉基因小鼠技術平臺並不多,這也給了和鉑醫藥持續開發差異化創新產品管線和對外授權合作的底氣。而和鉑醫藥在HBICE®平臺上積累的大量經驗與對外合作開發能力,也爲達成本次合作再添助力。
在HBM7020授權出海前,和鉑醫藥已有一款基於HBICE®平臺開發的TCE雙抗HBM7022,於2022年達成license out交易。彼時,阿斯利康獲得了HBM7022的開發與商業化全球權益;和鉑醫藥則憑藉此合作,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最高達3.2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未來的銷售分成等。
今年年初,雙方更是再度攜手,達成了潛在總金額超45億美元的合作,且阿斯利康入股和鉑醫藥,成爲其大股東之一。
換角度來看,在MNC追求“全球新”的嚴格標準下,和鉑醫藥近幾年能夠與MNC多次牽手,並形成長期合作,正是其技術平臺價值最有力的佐證。大塚製藥也在此次交易達成後,表示雙方還將探討未來在T細胞銜接器領域進一步合作的機會,足見其信心和期待。
創新實力,點燃資本市場
2025年年初至今,和鉑醫藥通過license-out、NewCo等方式,已經總計達成了6筆交易。同時,其對外合作也越來越多元化,合作方向覆蓋了包括ADC、單/雙/多抗、細胞治療、mRNA和AI等在內的多個機制。
可以說,自2022年率先開始轉型以來,和鉑醫藥依託技術平臺的優勢,早已邁入收穫期。但回望過去,和鉑醫藥今日的表現,亦離不開其前瞻性的視野以及對市場動向的精準把握。
過去三年間,爲實現業務發展和協同,和鉑醫藥就不斷升級原有的全人源抗體H2L2平臺及全人源重鏈抗體HCAb平臺,並契合市場需求,搭建起了包括新一代免疫細胞銜接器雙抗平臺、一體化抗體偶聯藥物(ADC)開發平臺、mRNA遞送平臺、HCAb+CAR高通量篩選平臺等在內的2.0版核心技術平臺體系,進而拓展了業務板塊的覆蓋範圍及技術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Harbour Therapeutics和諾納生物雙輪驅動,相輔相成——前者主要承擔產品管線開發以及基於產品/項目的全球合作與授權;後者則通過核心技術平臺賦能全球生物藥創新,爲合作伙伴提供從發現至臨牀前研發等Idea to IND(I to I™ )完整服務,打造創新生態圈。如此種種,都讓和鉑醫藥在這輪行業週期變化裡蹚出一條獨特的商業化道路。
自2023年成功叩開盈利大門以來,憑藉BD能力帶來的持續盈利,以及後續創新管線的進展,和鉑醫藥已經迅速點燃了資本市場熱情。
2025年開年,它成爲了港股18A板塊首個股價成功翻倍的Biotech。隨後,在港股創新藥板塊“絕地反擊”的行情中,它更是火力全開,短短3個月股價上漲達8倍,成爲這波行情裡的標杆。3月24日,和鉑醫藥又因與阿斯利康高達45億美元的BD合作和1.05億美元的戰略入股直接引爆行情,股價一度飆升27%。
眼下,和鉑醫藥在資本市場的高光表現,似乎還遠未停歇。在全球化創新實力,財務穩健性及資本市場影響力的加持下,近日和鉑醫藥已正式被納入MSCI全球小盤股指數,該調整已於2025年5月30日收市後生效。此次入選後,和鉑醫藥無疑有望吸引更多國際資本活水。
可以預見,隨着和鉑醫藥創新研發不斷向前邁進,這場由技術平臺驅動的價值重估,還將繼續上演。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歡迎轉發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時請在顯要位置標明文章來源;如需轉載,請給微信公衆號後臺留言或發送消息,並註明公衆號名稱及ID。
免責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可直接作爲決策內容,醫藥魔方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