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成中小學生把AI當知己 直言:只有它能陪我聊天

近5成中小學生把AI當知己,直言:只有它能陪我聊天。(圖:shutterstock/達志)

AI浪潮來襲,被視爲「數位原住民」的中小學生世代,學習與生活也被重塑。媒體調查全臺1.3萬名中小學生,發現孩子們與AI的頻繁互動,卻未轉化爲成熟的數位素養,他們擁抱AI作爲學習幫手與情感慰藉,近半數學生表示會用AI聊天,甚至還有學生寫下「我的朋友,只有他能和我聊天,在一起」,映照出真實社交的蒼白。

《親子天下》針對全臺超過1.3萬名5到9年級的中小學生進行「AI世代學習大調查」,發放問卷遍及全臺22縣市、657所學校。

近半數國中小學生感到壓力大或非常大。(圖/親子天下)

中小學生最大煩惱,擔心會考、成績、不知道未來做什麼。(圖/親子天下)

調查揭示,臺灣中小學生的生活正被巨大的壓力壟罩,近半數受訪中小學生(44%)表示「壓力大」或「壓力非常大」,前三大煩惱高度集中在對未來的焦慮,分別是「擔心國中會考」(34%)、「不知道未來可以做什麼」(30%),以及「在校成績不好」(28%)。在這股壓力下,一個令人意外的現象浮現:AI正成爲他們的情感避風港。

調查指出,AI在學生生活中扮演深刻情感角色。48.9%的學生表示,會與AI聊天,超越所有學習相關用途。在開放式問題的回覆中,甚至有學生寫下「我的朋友,只有他能和我聊天,在一起」,直白地將AI視爲朋友。

熱絡的數位互動,反映的是真實社交的蒼白。數據顯示,高達37.7%的學生在過去1個月內「沒有和同學或朋友約出去玩」。

臺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啓清表示,當孩子在現實得不到情感滿足時,會轉向數位世界尋求慰藉與安全感。AI的隨時陪伴,填補着因巨大課業壓力而被犧牲的真實友誼空缺。

除了影響社交關係,論及AI提供錯誤資訊時,誰該負責時,調查揭示學生缺乏AI素養,也就是不具備工具批判性思維與使用者責任認知,高達46.5%的學生選擇「不知道/沒想過」。更有甚者,有13.7%的人認爲「AI要負責」,這種將AI擬人化的傾向是一大警訊。

政治大學學務長、AI專家蔡炎龍分析,當學生的能力尚未成熟,分不出資訊內容好壞,顯示多數學生僅將AI視爲權威的「答案機」,而非需要使用者謹慎判讀的工具,這成爲數位素養教育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當AI從學習的輔具,降級成「作業外包商」,倫理的困境也隨之而來。調查顯示,11.8%的學子直白地認爲,用AI寫作業「很合適,複製貼上很省力」。數據進一步顯示,這種作弊傾向與學生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密切相關。在感到「壓力非常大」的學生中,25%傾向選擇捷徑,認同「複製貼上」作業很合適。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大數據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胡筱薇觀察,AI太過方便,「偷走了孩子困惑的權利」,讓他們不願多想便直接尋求答案。

面對AI帶來的挑戰,胡筱薇強調,快樂學習的關鍵始終在於大人的陪伴,建議老師引導學生從AI使用者,轉變爲客觀的評估者,例如要求學生找出AI解題過程中的5個錯誤,藉此訓練批判性思維。資深校園臨牀心理師柯書林呼籲,給予孩子多元的興趣,「從手機搶回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