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江蘇校園足球的成長密碼

原題:28018人的冠軍之夜,青春在綠茵場上吶喊

解密江蘇校園足球的成長密碼

8月6日晚,蘇州市體育中心座無虛席。28018人齊聚看臺,見證了一場蕩氣迴腸的青春對決——在2025年“省長杯”江蘇省青少年校園足球聯賽高中男子組冠亞軍決賽中,蘇州吳縣中學隊在首回合客場1比2落後的不利局面下,主場4比1完勝海安博文中學隊,最終以5比3的總比分奪冠。

比賽開場前兩個小時,在距離球場不到兩公里的蘇州市胥江實驗中學,由江蘇省校園足球研究中心和江蘇省學校體育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江蘇省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剛剛落幕。專家學者、基層教練、體育管理者、校長代表匯聚一堂,圍繞江蘇校園足球的制度體系、育人功能和未來圖景展開深入探討。

一場已經分出勝負的比賽,一個仍在奮進迭代的系統工程,它們交匯成一幅格外動人的圖景:江蘇,正在通過校園足球,講述一個關於熱愛、堅守與希望的故事。

“省長讓我好好踢球!”

蘇州吳縣中學隊奪得“省長杯”冠軍

比賽開始前兩個小時,蘇州市體育中心就已人頭攢動。觀衆中,有從海安遠道趕來的客隊球員家長,有穿着“吳中加油”紅T恤的蘇州本地學生,有一邊走路一邊直播的球迷博主,還有在家長陪同下第一次走進專業球場的幼兒園娃娃——他們共同組成了對足球最直接也最動人的迴應。

“看到小朋友一路小跑進來,像看演唱會一樣期待比賽,我覺得這不只是體育,更是教育的一部分。”一位帶着6歲兒子來看球的家長如是說。

首回合客場1比2落敗的吳縣中學隊帶着落後的壓力回到主場,少年們展現出了無畏的鬥志。第19分鐘,7號陸子皓率先進球,總比分扳平。第53分鐘,21號黃子軒再入一球,實現反超。第56分鐘風雲突變,海安博文中學隊19號鮑恩惠特門前補射得手,總比分再次戰平。但吳縣中學隊的氣勢已經難以遏制,第66分鐘,30號陳逸軒打入關鍵一球,點燃全場。第73分鐘,陳逸軒再度破門,將勝利牢牢握在手中。

當終場哨響起,現場掌聲雷動。觀衆高喊“吳縣最強”,看臺上紅旗飄揚,家長流下熱淚,隊員相擁而泣。這一夜,屬於綠茵場上的足球少年,屬於看臺上的28018名見證者,更屬於從1997年就開始舉辦青少年“省長杯”聯賽、堅持校園足球28年的江蘇。

賽後的頒獎儀式上,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許昆林將冠軍獎盃交到吳縣中學隊24號球員寇程手中,並與全隊合影留念。獎盃高高舉起,在燈光與歡呼聲中閃耀無比。“省長讓我好好踢球!”17歲的寇程在賽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興奮地說。

體系鑄魂 42年積澱支撐江蘇校園足球躍升

1983年,江蘇校園足球尚在起步階段。彼時,全省中小學中幾乎沒有系統化的足球課程安排。42年後,這片土地上已誕生376所足球特色幼兒園、2785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省每年舉辦超20000場校園比賽,覆蓋率、普及率、專業度皆居全國前列。

“江蘇校園足球的核心優勢,是一整套系統工程的建立。”江蘇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李金泉介紹,早在“省長杯”啓動的1997年,江蘇就明確將校園足球定位爲“育人的系統工程”,而不僅僅是選拔人才的競技平臺。這一理念,體現在全鏈條設計中:從幼兒園遊戲化教學、小學興趣培養、初中技戰術訓練到高中升學通道打通、高校專項招生、職業俱樂部合作,全週期貫通;從課程設置、教練培訓、賽事組織到評估激勵、財政保障、升學機制,全要素聯動。

現如今的江蘇,更是給自己提出了新目標——將以“體教融合”爲突破口,全面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江蘇校園足球提出的“631升學機制”(60%學業+30%足球+10%綜合素質)不僅打破了傳統偏重文化課的評價體系,也讓更多有足球特長的孩子在升學中找到方向。“我們不只是培養球員,更是育人。”在江蘇,這句話已成爲校園足球參與者的共識。

“推動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需要久久爲功的系統工程。”李金泉表示,各地中小學校作爲校園足球的根基,更需要在人才培養體系上主動暢通足球人才升學通道。同時,要構建全域協同的合力,師、生、家、校、社五大主體聯動,“唯有政府、學校、社會、師生、家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齊抓共管、同頻共振的生動局面,爲校園足球發展注入全方位、可持續的動力”。

蘇州樣本 “體教融合,市隊校辦”,讓小球員也有大舞臺

在本次聯賽中實現逆轉奪冠的吳縣中學隊,是“蘇州樣本”的代表。吳縣中學自2022年成立校隊以來,通過“體教融合,市隊校辦”模式,多次征戰國家級、省市級賽事。除“省長杯”,還包攬過江蘇省錦標賽、精英聯賽等頂級賽事的冠軍,成就了省內高中足球賽事大滿貫。校隊34名隊員中,33人獲國家一級運動員稱號,比例居全國校園足球前列。高強度、高密度的比賽體系鍛鍊了球員的實戰能力,僅2025年就輸送了寇程等6名小將進入“蘇超”蘇州隊。

“孩子們知道,努力是有回報的。他們可以升學,可以繼續踢球,更可以成爲榜樣。”看臺上的家長深有感觸。

在江蘇省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蘇州高新區教育工委原委員嚴建春介紹,近年來蘇州通過多維度改革打破了學段壁壘,實現中學球隊整建制升入大學,爲球員的成長開闢了通暢路徑。

蘇州大力推進幼兒足球啓蒙工程,在28所區級足球特色幼兒園全面推行遊戲化課程,讓孩子在快樂中接觸足球。省足協培訓了30名一級教練員,並聘請江蘇女足冠軍運動員擔任教練員,爲幼兒園階段的足球教育注入專業力量。同時,蘇州不斷完善本土技戰術體系,強調球品和人品並重。得益於這一系列措施,蘇州校園足球成果豐碩,已有80人入選國家訓練營,44人獲得一級運動員稱號。蘇州市財政、各區財政每年持續投入保障訓練、賽事和教練獎金,爲校園足球提供了堅實支撐。

南通路徑 普及育精英,“人人皆足球小將”

如果說蘇州體現的是系統閉環,那南通的優勢則在於“普及育精英”。在南通市,2025年共有272所學校參與校園足球,全年舉辦274場比賽,覆蓋2680名球員,其中65%的市隊球員有縣級以上比賽經驗。

“我們走的是‘厚積薄發’之路。”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長楊立榮介紹,南通市由教育、體育等七個部門組成聯合領導小組,通過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校園足球工作。通過建設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設立訓練營、開展班級聯賽,南通實現了班班有球隊、人人可參與的普及目標。

以本屆亞軍隊海安博文中學隊爲例,球隊主力曹俊傑便是“普及通道”的典範:從如東縣岔河小學的班級聯賽起步,到初中市隊,再入選省隊,並獲得“雙一流”高校專項招生資格。雖然這次惜敗,但他在賽後表示:“足球讓我更自律、更自信,我還會繼續走下去。”

2025年,南通有53名球員被“雙一流”高校錄取,曹俊傑雖然未能成爲職業球員,卻憑藉足球鍛造的堅韌品格成了球員中當之無愧的“學霸”——北京大學臨牀醫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儼然是“南通路徑”最生動的註腳。“讓踢球的孩子變優秀,讓優秀的孩子願意踢球。”這句口號,在南通已深入人心。

強者,意味着持續進步

在江蘇省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蘇州大學東吳智庫首席專家、江蘇體育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家宏指出:“江蘇的校園足球已經進入深水區,未來應更注重機制優化、文化培育與路徑多樣。”

在2025年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蘇超”的賽場上,516名參賽球員中來自教育系統的師生共有275人,其中學生217人、教職工58人,佔比達到53.3%。來自校園的青春力量在賽場上拼搏,不僅展現了校園足球的發展水平,也生動詮釋了“以體育人”的教育內核,折射出全省校園足球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現如今,江蘇已建立起一整套覆蓋基礎教育、高中升學、高校輸送、職業對接的校園足球生態。但要實現真正的“高質量”,仍需在三個方面持續突破:一是深化“體教融合”機制,進一步打破學籍、訓練與升學之間的壁壘;二是夯實基層師資隊伍,讓每一個區、每一所學校都能有“帶得好球”的教師;三是建設校園足球文化,讓熱愛足球成爲校園日常。“江蘇的校園足球,不只是培養冠軍,更是在培養懂拼搏、會協作、有責任感的人。”王家宏總結。

“足球短期成績靠球星效應,中期發展靠青訓和聯賽水平,而長期的繁榮要靠足球文化和體制。”足球國際級裁判馬寧認爲,只有將足球文化融入千家萬戶,才能讓孩子們快樂單純地踢球,“真正的強者並非贏下一場比賽,而是能夠持續提升。”

一個細節可能決定一場勝負、一場比賽可能決定一座獎盃,但決定未來的,是整個系統。

從蘇州到南通,從賽場到課堂,從6歲的小球員到18歲的省隊隊員,江蘇校園足球用28年的堅持與42年的積澱,讓“成長”與“成才”相輔相成。而在這一切的背後,是無數教師、教練、校長、家長的默默守望;是制度、財政、社會、輿論的共同託舉;是28018位觀衆響徹雲霄的吶喊,更是那一個個在草地上奔跑、摔倒、再爬起的少年。

“只要球還在轉,夢想就不會停。”這不只是孩子們的信念,也是江蘇校園足球的承諾。(孫慶 張添翼)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