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縣水頭鎮:羣衆圍坐議事廳 高效化解身邊事
近年來,交口縣水頭鎮精心打造“美好社區議事廳”矩陣,構建起從巷道到樓棟的“四級治理”鏈條,讓羣衆圍坐共商“身邊事”,將民意徵集深度融入社區治理全流程,持續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織密紅色議事網絡,激活共治“紅色引擎”。在水頭鎮的基層治理實踐中,“紅色議事網”如同一張緊密的紐帶,串聯起各方力量。龍泉社區居民反映縣城南環路河道供水管道裸露問題後,交口縣紀委監委迅速行動,主動協調水利部門,聯合職能部門與居民代表深入實地勘查,精準“找堵點”。經過多方研討,一套專項整治方案應運而生,成功將這條“鬧心渠”變成居民安心的供水通道。雲夢社區60平方米小區曾飽受衛生髒亂差困擾。交口縣委組織部以“主題黨日”活動爲契機,組織機關全體黨員深入小區開展衛生整治。同時,積極整合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資源,通過“周例會”機制,定期溝通協調,持續提升小區環境品質,讓居民生活環境煥然一新。在新華社區,加裝電梯這一民生工程面臨諸多分歧。該社區黨委組織居民與物業圍坐“板凳會”,黨員帶頭傾聽民意、化解矛盾,在充分協商中達成共識,最終實現電梯順利落地,生動詮釋了“黨員帶頭議、羣衆跟着幹”的基層治理活力。
打破網格治理邊界,實現街區治理全覆蓋。針對網格治理中存在的“格邊格點”難題,水頭鎮黨委提出“網格不‘格’”的創新理念,將轄區科學劃分爲30個一級網格,並組建了由社區包村領導、黨員骨幹、社區工作者、業主共139人組成的治理小組,推動黨建引領突破小區圍牆限制,實現街區治理協同聯動。社區黨委依託愛心驛站,爲外賣小哥、清潔工人等戶外工作者打造溫馨歇腳地,將爲民服務理念落到實處。對於生活困難羣衆、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羣體,社區工作者與網格員詳細記錄需求,每月聯合志願者提供上門跑腿代辦服務。4個社區還常態化開展爲年老行動不便人員進小區、進家庭集中理髮活動。此外,針對外賣員、快遞員子女寒暑假照料難題,社區開設“四點半課堂”,已累計爲100多名孩子營造了安全有趣的學習娛樂空間。自網格優化運行以來,“12345”投訴量顯著下降12%,羣衆滿意率大幅提升18%,“格邊無界、協同共治”的治理成效清晰可見。
創新工作方法,破解老舊小區治理困局。醫院小區作爲典型老舊小區,曾因物業管理缺失,面臨環境髒亂、基礎設施老化、居民訴求無門等治理難題。在雲夢社區黨委的指導下,醫院小區成立黨支部、選舉業委會,並創新實施“三定工作法”,實現從“失管”到“善治”的重大轉變。“一定治理主體”,醫院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積極探索“黨建+自治物業”治理模式,推動居民參與從“鬆散無序”邁向“組織化、專業化”。“二定製度體系”,系統制定《居民公約》《環境衛生管理制度》等專項制度,同時推行小區管理“六有”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爲小區治理提供製度保障。“三定網格責任”,創新構建“網格化責任管理體系”,明確網格員職責,由社工下沉擔任網格員強化黨建引領,離退休黨員、志願者擔任專職網格員,憑藉熟悉情況、聯繫廣泛的優勢,積極化解矛盾,提供水電維修、費用代收等多元化便民微服務。通過網格化管理,暢通“民情直通車”,實現居民訴求精準響應、高效解決,構建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長效機制。(記者 王洋)
來源: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