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廣昌:張楊村的蝶變之路
從拋荒地到增收田,從“外運加工”到“家門口精選”,從“單村發展”到“輻射周邊”,這裡的村民爭搶着種地......
走進位於武夷山腳下的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水南圩鄉張楊村的水稻種糧倉庫內,眼前一派繁忙景象。篩選機轟鳴作響,工人們動作嫺熟、配合默契,篩選、檢查、封裝……一粒粒飽含豐收希冀的稻種被精挑細選,爲來年的豐收做好準備。
“8月8號我們村裡就開始精選制種出來的種子了,每天精選出來2萬斤左右,種子純度達到98%、淨度達到99%、發芽率達到86%以上。”走進倉庫,大型精選機正高效運轉,張楊村黨支部書記楊秀香介紹道,新收穫的稻種經過去雜除秕、精準分級,將蛻變爲顆顆飽滿的優質種源。工人們搬運、清理、抽樣、稱量、打包、入倉,分工明確,一絲不苟,確保每一袋種子達到收儲標準。
楊秀香說,早年間篩選環節需將種子運往一山之隔的福建建寧加工。2023年,在江西省工商聯的支持下,捐贈400餘萬元建成了水稻烘乾和精選廠,不僅省去了外運環節,每年可節省成本5萬餘元,還帶動了本村及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江西省工商聯幹部、駐村第一書記張吉全介紹:“新建的茶樹菇種植大棚、農產品加工車間、稻穀加工廠投入使用後,解決了二三十人就近就業。張楊村通過茶樹菇、白蓮、烤煙、水稻制種等產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達到233.9萬元。”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水稻制種是張楊村集體經濟的大動脈,選優選強品種,擴大水稻制種產業規模,壯大村集體經濟是駐村工作隊的“頭等大事”。“在省工商聯的協調扶持下,張楊村先後與湖南長沙利誠種業、江西興安種業等五家種業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與周邊五個鄉鎮七個行政村合作,制種規模達到1000畝,2024年精選種子成品達26.38萬斤。”張吉全介紹,今年以來,駐村工作隊持續發力,進一步擴大、豐富了訂單來源。年初又與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了20萬斤協議,僅此一家便可給村集體多帶來180萬元制種收入。隨着制種產業的壯大,村集體也將增加讓利幅度,繼續讓利村民,提高收購價,讓種植戶得實惠,確實實現發展產業反哺村民的目標。
“今年早稻張楊村村民種了500多畝,塘坊、赤水、長橋、甘竹等鄉鎮乃至外地都有張楊村放的種子,加起來有800多畝,與往年對比增加了300多畝,早、中、晚三季加起來,今年產值將突破300萬元左右。”張楊村黨支部書記楊秀香笑着說道。
農產品叫好又“叫賣”。張楊村原先的茶樹菇、蓮子“藏在深閨無人識”,如何讓村裡的農產品賣出好價錢?駐村工作隊一直在探索。“嗨!大家好,我是張楊村駐村第一書記,跟大家分享一下張楊村的獨特魅力......”爲了讓張楊村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駐村小分隊帶領張楊村註冊了“張楊村振興領路人”視頻號、抖音號,通過網絡宣傳推介張楊村的好山好水好物。
同時豐富農產品種類,新增蓮芯、薯粉、藕粉、筍乾、蜂蜜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完善認證,以質取信。擴大宣傳,利用網上平臺,不斷宣傳和銷售產品。利用幫扶優勢,聯繫更多的商會、企業家等特定消費人羣保持密切聯繫,擴大銷售渠道。幫扶四年多來銷售了近100萬元農產品,拓寬羣衆增收致富的渠道。
村集體經濟發展了,張楊村也大變樣——進村的水泥路正在拓寬,村裡的小祠堂變成鄉風文明大講堂,吸引了不少兄弟村前來“取經”。省工商聯駐村工作隊進駐後,張楊村黨支部已連續四年被評爲廣昌縣“五星級黨支部”。並先後獲評“撫州市紅旗黨支部”“江西省鄉村振興模範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省工商聯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張吉全表示:“我們緊盯‘三類人員’動態監測、水稻制種和農產品生產、服務,在發展集體經濟上多想招、出新招,積極探索集體增收渠道,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帶領全村人民向着美好生活的‘張楊’大道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