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職工丨王榮榮:金牌家政嫂的蝶變之路

【最美職工】

原標題:王榮榮帶動2000餘人技能就業,將“安康家政嫂”勞務品牌推向全國(引題)

金牌家政嫂的蝶變之路(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祝盼 毛濃曦

7月2日晚,《閃亮的名字——2025最美職工發佈儀式》播出,陝西康嫂家政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嫂家政)培訓講師王榮榮名列榜單。

次日上午,在陝西省安康市,記者見到了39歲的王榮榮。言談舉止自信、從容,讓人很難將她和“初中便輟學打工”聯繫在一起。

“這些年來,我內心越來越強大,也越活越堅定。”王榮榮說。

用努力換尊嚴

1986年,王榮榮出生在安康市漢濱區關廟鎮吳臺村一個貧困家庭,是家裡長女。初中畢業後,爲減輕家裡負擔,她輟學打工。

2011年,王榮榮結婚成家,育有一子。然而,原本幸福的生活卻突生變故。2014年底,丈夫被診斷出急性淋巴癌晚期,最終於2015年離世。

丈夫離世後,她揹負40多萬元外債,剛滿3歲的孩子嗷嗷待哺,自己又無一技之長。那段時間,王榮榮整日以淚洗面。

“丈夫治病欠下的錢一定要還完!”之後幾年,王榮榮四處打工。

2018年初,王榮榮一家被列爲建檔立卡貧困戶。之後不久,村組微信羣裡一則家政培訓的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貧困戶參加培訓,費用全免,還推薦就業”。她趕緊報了名。

20天的育兒培訓中,王榮榮是學員中最認真努力的一個。她白天上課聽講,筆記本記得密密麻麻,晚上回家抱着枕頭當嬰兒練習動作。最終,她成爲康嫂家政的一名持證育兒嫂。

“3天試用期,不滿意不要報酬。”王榮榮全身心投入對僱主家庭的照料。產婦、老人、兒童、上班人士,根據家庭成員不同的年齡與身份,她準備不同的營養餐;爲“寶媽”提供專業的指導意見,排憂解難。

精心精湛的服務,讓王榮榮成長爲一名“金牌月嫂”。客戶對她的稱呼不約而同經歷“小王—王姐—王老師”的變化。她先後服務30多個家庭,客戶滿意度100%,創下“零投訴”紀錄。“所有的尊嚴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專業知識換來的。”王榮榮說。

拿獎證明

即使如此,王榮榮還是有自己的辛酸,就是周圍人對當月嫂的不理解。

2020年8月,全國扶貧職業技能大賽在山西省舉辦,王榮榮代表陝西省參加家政服務項目類比賽,賽前康嫂家政總經理李沛鍾激勵她說:“想讓兒子,想讓大家改變對這個行業的看法,那你就拿個獎回來證明!”

“我就是爲金牌去的!”王榮榮決定奮力一搏。

比賽中一項是要在25分鐘內完成牛肉餅的製作。和麪、醒面、擀麪、包制、烤制等,最難的是時間把控。

賽前一週多,王榮榮每天凌晨4點起牀去牛肉餅攤前“偷師學藝”,近距離觀察學習。回到家,再反覆實操。

就是憑着這樣的精神,最終,王榮榮從21個省份的38名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家政服務項目金獎。此後,人社部授予榮譽,她成爲當時全國唯一的家政服務“全國技術能手”。 2022年4月,她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王榮榮逐漸成了陝西省家政領域的標杆。2021年9月,她從一名一線月嫂轉崗爲培訓講師。剛開始講課,她不敢看學員,只會照着PPT念。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員都趴在桌子上睡覺。“王老師,你是最好的催眠師。”有學員說。

王榮榮決定改變。回到家,她就對着鏡子練形體、練表情管理,再對着手機鏡頭講課,錄成視頻反覆找問題。同時,她擠出時間讀書學習,強化專業知識。

如今,慕名而來的學員越來越多,王榮榮的培訓課成了最受歡迎的課。

化繭成蝶

截至2024年底,王榮榮爲安康市205名建檔立卡貧困婦女量身定製了崗位培訓,共培訓留守人員、下崗人員、失業人員、大學生再就業學員8000餘名,培養了800餘名家政服務高級技能人才,累計培訓家政服務工種120餘班次,帶動就業2000餘人。

2021年3月和2023年12月,王榮榮先後被評爲國家級、陝西省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並在安康市漢陰縣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中心設立工作站。工作站成立以來,她陸續組織開展大師講堂活動,培養了一大批家政服務員。2022年8月,王榮榮被評爲全國勞務品牌安康家政嫂“形象代言人”。

王榮榮深入安康周邊縣區鄉鎮貧困村進行宣傳,和村幹部組織農村剩餘勞動力參加培訓,用“送技能下鄉”的方式,使學員們能夠在家門口接受培訓。2024年9月,王榮榮更是主動請纓參加陝西省技能援藏項目,在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區,她針對遊牧生活特點,創新“流動帳篷課堂”,與康嫂家政一同培訓藏族婦女。

“應整合各類家政資源,建設全省智能家政服務平臺,用戶可以便捷地獲取保潔、護工、育兒等家政服務,簡化整個交易流程。”作爲陝西省人大代表,她還提出,“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施智能匹配,確保爲用戶提供高標準的家政服務。”

最近,王榮榮正忙着投簡歷,簡歷裡對自己所獲榮譽隻字未提,以一個普通家政服務工作者的身份求職。“這個暑假計劃去北上廣客戶家裡服務,以此調研一線城市家政服務發展到哪一步了,客戶需求有怎樣的變化?”王榮榮說。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